海棠宋家大院:梓潼山间的清代古院

最后更新 :2023.09.26 04:19

 发号台

宋家大院

发号台

雕花驼峰

发号台

雕花

发号台

柱础

发号台

廊枋

绵阳新闻网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家在中国人的民族符号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住宅是维持一个家最基本的条件,人们极其看重住宅的修建。从原始人筑洞穴而居到后人修庭院而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住宅除了能遮风避雨,安顿心灵外,已慢慢地变成了传统文化重要一部分。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梓潼金龙镇海棠乡的宋家大院,看山间古民居,了解传统院落背后的文化意蕴。

宋家大院最初不姓宋

从梓潼县城驱车前往金龙镇,行驶30多公里路程便到了目的地——海棠村1组的宋家大院。

10月底,川西北山区的梓潼金龙镇秋意袭人,一眼望去,地里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毕,村民们正趁着好天气忙着翻晒、装袋。走在山间小路上,时不时飘来一阵阵稻香,香味中散发着收获的喜悦。在梓潼县文管所所长吴晓龙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宋家大院。

宋家大院是一处三合院木构建筑,宽阔的院子里有一棵笔挺直立的青松,如同一把大伞亭亭如盖,院子角落处圈养着一些鸡、鸭,鸡鸣鸭叫的声音更衬托出山间院落的静幽。一位老人悠闲地坐在屋檐下。老人名叫宋世国,今年68岁,一直住在宋家大院里,他告诉记者平时主要是种点地,养养鸡鸭,偶尔去镇上赶赶场,其余时间大多在院子里呆着。

如今宋家大院房屋产权属于海棠村一组宋绍云、宋含春等9户村民。但其实宋家大院最初并不姓“宋”。相关资料记载,宋家大院原为刘姓乡绅营建,按布局看,起初设计应计划修建成封闭的四合院,不知何种原因却半途停工,随后出售给宋氏人家,宋氏族人购买后也未再进行增建,造成现有大院不完整的状况,后来宋家人便一直住在院子里。吴晓龙告诉记者,从宋家大院的规模可以看出,最初建房主人在当时是颇具财力的殷实之家,如果能按原设计规划完工的话,宋家大院内居住八、九十人应该是不成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慢慢地走出了院子,去梓潼县城、绵阳等地发展、居住,留在院子里的人大多是像宋世国一样的老年人。

很少见的古建民居院落

《绵州遗韵:不可移动文物》一书记载,宋家大院位于金龙镇海棠村一组的红豆嘴南坡,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24平方米,厅房穿斗式梁架,七架檩用五柱,前有一步廊,面阔五间,通面阔23.5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9米,脊高7.3米,檐高4.3米。次间与稍间均为二层木楼,前廊枋上施雕花驼峰。左右厢房各7间,通面阔31米,进深二间7.4米。大院所有前墙均采用木裙板和花窗、六抹门扇,门的上面为编簚墙,除明间后墙使用木裙板隔墙外,其余山墙、后墙均为土砖墙。大院后侧10米处有堵高3米、长40米、厚0.6米的挡土石堡坎,堡坎西侧有口水井。

据宋家后人所述,有一次翻盖屋面瓦时,发现瓦上有多处清光绪十三年的铭文,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并推断,大院应修建于清代晚期。“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面积来看,宋家大院修建的规模较大,尤其是它前檐柱下14个石质柱础和月枋上驼峰等艺术构件,制作尤为精美,样式独特,雕刻精细,在民居建筑中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吴晓龙介绍。

中国古代营造建筑物时在选址上十分注重风水,乡绅大户人家修建房屋讲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吴晓龙告诉记者,“宋家大院周边地形好似一把圈椅,背靠白鹤林山梁,此为背山,门前一个大池塘,此为面水。背山可防风吹气散,面水可使气有所止,气有所聚,就是常说的‘藏风聚气’。大院屋后栽竹子,可以旺文采、增官运、旺财气,这是古代建房屋时候需要重要考虑的,所以宋家大院也是我国古代川西北民居的一个典范。”

“宋家大院应该得进一步的保护”

通常来说,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形式,宋家大院的建筑特色也是当时川西北一带世俗民风的一种体现。

2009年,梓潼文物工作者在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的时候,对宋家大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当时除了建筑本体外,房屋里还有床、凳子等古家具。大院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不过右侧次稍间木窗改换,左侧稍间前墙换为火砖墙,木石构件有不同程度的糟朽和风化剥脱。

“梓潼山间潮湿的环境气候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加上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人为将院里部分木石艺术构件破坏损毁,造成了宋家大院并不完整。”吴晓龙告诉记者,目前大院由几家宋姓后人分割使用,多年来对部分墙体、窗户进行了一些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好在宋家有祖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能拆掉老院子,这样才使得宋家大院得到了保存。”

经过多次考察,对于这所山间古院落,吴晓龙认为,宋家大院作为梓潼县内为数不多的古建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只会越来越稀少而珍贵,因此,应将其作为文物点进行管理,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应采取保护措施,院内住户在它处建房可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确保大院不被人为拆除,使这座精美宏大的清代院落得到有效保护。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金容 文/图

编辑:李志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