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搬新家 换新貌 立新业

最后更新 :2023.09.25 00:10

 

—— 遵义市易地搬迁推进精准脱贫攻坚纪实

发号台

园满贯电站桐梓库区移民新村。

发号台

正安县五汇村后期扶持通组公路项目。

发号台

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街道一角。

发号台

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团参观播州区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展厅

发号台

桐梓县风水乡坪子村后期扶持房屋亮化实施。

发号台

播州区坪塘村后期扶持村庄整治项目。

发号台

桐梓茅石镇龙会村移民后扶项目示范点。

发号台

务川自治县丰乐镇庙坝村生态移民新村。

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笃睦村官厅易地扶贫安置点,新建的三层小矮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周边七八口鱼塘鱼儿欢快嬉戏,6000多平方米的乌骨鸡养殖场,雏鸡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中间穿过,俨然一幅美丽田园画卷。

“老老实实搞常规农业不行,要搞副业才能致富。”笃睦村老支书何忠汝说,村里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回忆起前些年官厅“空心村”的无奈,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很多土地撂荒。

如今,这一切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两年前,在赤水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村里引进了贵州奇垦生态农业公司,在官厅建起了1.2万平方米的乌骨鸡种苗场。今年村里依托种鸡场,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乌骨鸡养殖场、40亩生态鱼塘,同时,将官厅规划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已投入150万元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官厅易地扶贫安置点占地10多亩,规划了36户搬迁,覆盖笃睦、赤岩两个村,“主要考虑搬迁群众能就业、能致富。”同行的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长骆伟说,遵义市各级政府把各地交通最好的地段、最平坦的土地拿来安置贫困群众搬迁,是有长远考虑的。搬迁后,村民可以就近务工,从事养鱼、养鸡、农家乐等工作,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官厅安置点是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缩影。

遵义市一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致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等方面无一不难。

怎样才能让群众不难?近年来,遵义市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仅2016年就完成项目投资25亿元,分两批帮助17272户72339个贫困人口搬出了深山,走出了一条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对此,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说,农村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就是补短板中的短板。

搬得出:

让群众愿意搬想搬争着搬

雨后初晴,播州区县城白龙小区,是一座新建不久住宅小区,崭新的民房白墙青瓦,如掩映在清晨薄雾中的一幅水墨画。这个像画一样的地方,是当地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内,种满了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排水工程、太阳能路灯、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绿化工程已经完成,新居民全部来自播州区三合镇偏岩河等地的深山村庄。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附近的农民便向记者围拢过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我们村子位于偏岩河,能住上砖房的人家很少,现在可好了,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城里的大砖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新房子漂亮舒适,水、电一应俱全,政府的移民工作细致到家,真是想到咱农民的心坎上了。”“虽然离开原来的家园很舍不得,但易地移民搬迁是惠民的大好事,更何况国家又为搬迁户想得这么周到,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从40多公里之外的三合镇偏岩河搬过来的周卫友,是入住安置点最早的居民之一。今年3月,白龙小区安置点的新房子一交工,他就和家人急不可待地搬了进来。随后,他的生产生活“半径”自然而然地便有了扩大,周卫友找到他家的挂帮干部——区农牧局帮扶干部王柯,并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两人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和咨询后,周卫友7月份在龙坑镇夜市开了家烤鱼店,开业三个月来,每个月除干打净,可以净赚利润1万多元。周卫友说:现在居住的条件好,有手艺做生意,不只是脱贫的问题,下一步要致富了。

熊仕国搬进白龙小区后,他的亲友十分羡慕,他在乡镇的亲戚说:“新锃锃的庄廓,平展展的马路,亮闪闪的路灯,热乎乎的新房,我要是贫困户,我也提前搬下来感受哈!”与原来那些深山小村庄的“穷居”相比,白龙小区移民安置点已成为遵义乡下人眼里的“福窝”。如今,谁家要娶新媳妇,女方家都得问一句:“你家在白龙小区有院新房子吗?有,这事咱就成!”

而为了建设好像白龙小区的一样的易地移民“福窝”,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近年来遵义市和播州区创新投融资机制,以财政易地搬迁项目为平台,先后整合了危旧房改造、通畅工程、人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了全面集中提升。尤其注重民居风貌、生态绿化和周边环境的治理,注重农村生活新风尚的引导和形成,努力要把安置点打造成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当地还争取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贷款政策,为全市各地的易地移民安置点落实贷款数千万元,并由县农信社向每家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三年全额贴息贷款,以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困难问题。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遵义市还针对没有能力搬迁的特殊困难群众,采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供养”的方式,对全市特殊困难群众进行集中供养。

“搬得出”的举措,赢来了群众“争着搬”。今年来,遵义市没有发生一件集体上访事件。

稳得住:

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

灰瓦白墙的新民居宽敞大气,街道旁一盏盏LED节能灯格外醒目,硬化的小街小巷干净整洁。在鹿泉区新庄头村,优美的乡村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正安县杨兴乡桐梓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苍翠群山环绕,一幢幢房屋整齐划一,宽阔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一幅新农村的和谐景象。这个410多户的小村庄现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以前俺们都为自己是移民的身份苦恼,觉得自己像外人一样,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这几年可不一样了,村里的人们个个都觉得自己的移民身份是‘宝’,除了年年享受国家补贴外,后期扶持还帮助村里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旁边村庄都羡慕俺们村。”村民王娅告诉记者。

近年来,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严格落实易地移民扶持政策,积极申报项目,帮助移民新村旧貌换新颜,让广大水库移民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遵义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地政府做到三点:即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换而言之,就是建成后安置点不能像驴粪蛋表面光,中看不中用,而是要满足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并引导群众把“家园意识”从老地方转移到新村子,建立新“故土”。为了做到这一点,各县区都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有灯,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村村有广场,人人能跳舞,图书室有宝,常进能致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住宅商住能两用,上面住人下面经商,不出村子有超市,门口就能下馆子,小感小冒找村医,儿童都进幼儿园。

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播州区依托“8个20”和“特惠贷+”系列脱贫政策,对即将搬迁的群众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解决其脱贫问题。即对有条件发展养殖的群众,通过送养殖,送技术的方式确保每户有一个养殖场,短期内解决其脱贫。针对不具备养殖条件的群众,充分利用镇域内茅台产业园、饮食一条街、公益性岗位等,采取提前安置就业的方式解决其脱贫问题。

“稳得住”的举措,增强了群众心理上的“稳定感”。在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新村采访时,刚从大山搬进城里的群众对记者说:“政府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不但有新房子住,而且就业也有保障,我们这些易地移民搬迁户,有的到附近的园区企业里务工了,也有的在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上班,日子都过得好。”

能致富:

家里能创业出去能打工眼里有市场

“多亏了那5万元的特惠贷,这笔移民扶持资金,为我种食用菌雪中送炭,才让我家的食用菌产业园正常运转起来。靠着种食用菌,今年俺家的收入就用13万多,每个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九坝镇联合村胡家山组52岁的贫困户张绍明笑着说。

张绍明是残疾人,他依靠“特惠贷”发展食用菌走上致富路。九坝镇联合村余家组的梁昌林也是一个特惠贷受益者。他一直希望能够养殖母牛,可资金的缺乏始终困扰着他。今年5月,在政府和信用联社的帮助下,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养殖梦。他用所贷的5万元资金购买了13头母牛,现已繁殖一头小牛,并以3600元的价格出售。梁昌林说,今年内,他养殖的母牛还可繁殖4头小牛。所繁殖的小牛一年内出栏,每头可售8000元。

桐梓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用好、用活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精准脱贫创收增收项目“特惠贷”,激活易地移民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真正让“特惠贷”达到用得好、用得上、能致富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特惠贷”资金1.2亿多元,助力24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最终的目的是能致富。这是贫困群众从山里搬出来的目的,也是遵义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遵义市针对全市各地不同区域的安置点做出了不同规划,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其中,在各地集中安置点重点推广发展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各地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商贸流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园区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目前,今年通过以上搬迁安置方式,解决就业23584人(其中,工业园区就业2408人,旅游景区就业1799人,市场商贸就业3239人,专业合作社就业1508人,劳务输出9421人,公益性岗位5209人,让群众在家里就能创业,外出有地方打工。

遵义市则从增强搬迁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加大了对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瞅准市场需求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今年,务川自治县“千户易地搬迁安置点”、正安县瑞濠安置点和播州区白龙小区、鸭溪镇、桐梓燎原移民新村安置点分别作为全省、全国项目建设现场观摩点,得到了省内外领导及媒体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特别是播州区白龙小区安置点的“八个一”、鸭溪镇安置点“三个结合”和桐梓燎原移民新村安置点“四配套”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全面推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你追我赶、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助推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骆伟说,近两年我市把如何引导移民发展经济、提高收入等作为后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深入乡镇、村,对移民村情、民情、经济状况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了解。同时,结合移民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移民增收。

“能致富”的举措,激发群众致富的热情。对未来的生活,采访中,白龙小区安置点移民群众信心十足:“过去在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不仅住上了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有钱挣。”周卫友说,原来经常在电视上听见“新农村”这个词,新农村到底是啥样,他不知道,但他喜欢叫他的新家为新农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移民争取后期扶持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外在的帮助只是短期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让移民富起来,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寻求致富项目,壮大村级经济,我们今后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树旺说。

苍翠的娄山关、清清的乌江水见证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民生工程,阳光雨露滋润着黔北山川,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走出了一条解决民生与生态问题的双赢之路。

(图片由贵州省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提供)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