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习总结之起源

最后更新 :2023.09.24 03:39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玄学之风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习我们都的先系统的了解来龙去脉。风水之学源于易学,“河出图,洛出书”自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后,“圣人则之”,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发号台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在古代阴阳学说是宇宙生成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立统一,天为阳、地为阴;地有五行,天有五行。《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发号台

我们可以理解为《易经》是中华玄学的基础,所以风水学在学理上有着浓厚的易经五行基础原理。据《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代大贤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以大自然的天地人合一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的,以了解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规律为核心,形成了著称于世的—风水学。

纵观历史,风水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夏周、秦汉、魏晋隋朝、唐宋、明清;每段历史都因不同的社会环境而有不同程度的传播。

一、萌芽时期——夏周

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但当时只是出现了与风水学相关的相地知识,择地而居以繁衍生息。

《周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在远古时期,人类居无定所,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穴居而野处”,就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来看,是出于人类生存的本能,仅仅只能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藏身之所,随着人类的进步、农业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穴居野处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适应,这就要求人们有一个固定的生活居住环境,因为农耕生产必须遵循土壤条件、气候变化等自然规律。为此,古人在这方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知识,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提供了参考依据,便开始有《周易·系辞》中“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风水的萌芽诞生了。

发号台

《尚书·盘庚》里就记载:“盘庚既迁,奠厥攸居……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用永地于新邑,肆子冲人,非废厥谋,吊主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意思是,盘庚迁至殷地,奠定了居所,傍山选址,可以避凶迎吉。新地址是个很好的地方,谁都不能反对,居住在那里就可以使殷商朝发达起来。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盘庚迁殷之后,“殷道复兴”,使商王朝旺盛了几百年。

此后,精于相地的公刘及古公亶父(即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王),又为其周族人在今陕西岐山县看了一块好地。《诗经·大雅·公刘》里就记载了这桩事迹,其中说道:“笃公刘,于胥斯原,陟则在献,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博原,乃靓于京。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于豳斯馆,止旅西密,芮鞠之即。”

诗中记述了公刘相地时既看山,又看水;既看方向,又看太阳,高处看了,再看低处,最后才选定了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其族人迁居此地之后,迅速兴旺起来。此篇写公刘由北豳迁豳开疆创业;

而《大雅·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叙述了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诗中又言:“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此。”意为古公亶父用龟甲占卜,祈求神灵的旨意,卜辞中显示大吉:此处可居,宜于建宅,亶父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步强盛起来。

发号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诗经·大雅·公刘》里那句“相其阴阳”的话,后来也成了风水术业的代名词,人们也把风水师就称为“阴阳先生”。

二、酝酿时期——秦汉

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学说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系辞》语)的法天象地理论的建立,以及阴阳五行说的发展盛行,到秦汉之时,日趋成熟的阴阳五行理论,逐步成为解释宇宙万物的普遍原理,人们用阴阳消长来解释季节变化,用阴阳失调来解释各种自然灾变。

发号台

此时的风水学说中已经产生了望“气”的观念。据《晋书·元帝记》记载:“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史记·高祖本记》中亦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嘉兴南),秦始皇听术士说有天子气,便遣发一批死囚去要斩断龙脉

又据《史记·日者列传》载:“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辩讼不决,以状闻。制曰:‘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人取于五行者也。’”,文中记述了汉武帝把术数家聚会讨论确定娶妇的吉日,堪舆家也在其中之列,明宋濂 《<葬书新注>序》:“堪舆家之术,古有之乎?《周礼》墓大夫之职,其法制甚详也,而无所谓堪舆家祸福之説,然则果起於何时乎?盖秦汉之间也。”。

此阶段风水理论还不够充实,只是处于一个逐步成型阶段,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并且成为当时人们对宇宙世界认识的基本概念,同时奠定了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从《汉书·艺文志》目录可知,出现了两部关风水的奠基之作书籍《堪舆金匮》(十四卷)和《宫宅地形》(二十卷),据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汉代流行的六壬式占可能是《堪舆金匮》的内容之一。《宫宅地形》属于形法类的一部风水专著,《汉书·艺六志》中说:“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廓室舍形,壬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然形与气相首位,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由此可见,汉代风水术已包含有相地、相人、相物、相畜之法了。文中提到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宫室、宅舍、屋形等,显示出汉代修建城池都邑及民房宅舍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与地理形势的,这无疑是对风水理论的一种发展,使卜宅、相宅的实践经验可上升到理论层次。这些理论对风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风水最初的理论基础。

三、奠基时期-魏晋至隋

魏晋时期,风水理论体系初步建立,风水理论日趋成熟,相宅之风盛行,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说:“辂年八九岁,便喜仰视星辰,得人辄问其名,夜不肯寐……与邻比儿共戏土壤中,辄画地作天文及日月星辰。每答言说事,语皆不常……及成人,果明《周易》,仰观、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微。”

管辂过毋丘俭墓时对其风水所下的断语:“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可见管辂对风水术之精通,流传至今的风水学经典《管氏地理指蒙》一书,据考证为托名管辂所著,书中对观星望气、阴阳交感、山川形势、寻龙点穴有系统的论述,堪称风水学说之准绳。

发号台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则是郭璞,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被后世从事风水研究学者普遍尊郭璞为风水奠基鼻祖。

所撰风水专著《葬经》(亦名《葬书》)的出现,标志着风水学说的正式形成,“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二字正式出现。葬书

《葬经》一书最早见载于《宋史·艺文志》,题署为郭璞所撰,明初大儒宋濂在《葬经》序言中云:“窃尝读之,真确简严,意非景纯不至,实堪为相地之宗也。”吴沉在序中亦盛赞道:“吾知景纯之书,百世所不能废也,景纯盖亦传述古人之遗法而笔以乎?呜呼,以景纯之书,明白简易,为子孙家置而诵之,岂不足以尽送终之礼!”

《葬经》分内、外篇两部分,前面视频有做过介绍。以“葬乘生气”为总纲,重点阐述了五行之气的行止聚散,以及死者与生者之气的祸福关系,提出了“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发号台

清代吴元音在《葬经浅注》中则直接引用《周易·文言》中“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之语,解释父母子孙“同气相触而应”的依属关系,以“生者气之聚”说明“葬乘生气”对后代兴旺的重要性。又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认为“风”和“水”聚散行止,是有无“生气”的关键因素。书中“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的四势之说,成为选择风水环境的首要条件。《葬经》全书虽然仅有两千余字,但它重在阐述相墓点穴的基本观点,为后世风水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风水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

至隋代时,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也是风水理论体系分野的时期,出现了一脉相承的师承关系,活动地域也相对清晰;最有建树的当首推萧吉,其人精通乐理、五行、相宅之学,著有《五行大义》、《相经要录》、《五姓宅经》等书,于五行生克之理、勘察风水地理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但在《隋书·经籍志三》中记载了十三种与风水有关的相地书籍。从书目名称来看,当时多以五音、五姓、五行生克为理论依据,总体来说,在前代基础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归结于同一阶段。

四、发展成熟时期-唐宋

唐宋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文化也广泛兴起,是风水理论进一步发展、应用、成熟和风水著作大量面世期,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个时期,风水名人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堪舆名流列传记载,当时的风水大师有:袁天罡、李淳风、一行禅师、司马头陀、丘延翰、杨筠松、曾文遄、范越凤、赖文俊等。

发号台

但最具有影响的风水名师当属杨筠松和赖文俊;其中以杨筠松为最突出,对后世风水学的影响与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比郭璞显的更大。

杨筠松是唐僖宗朝国师,官至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之事,号救贫先生,代表作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青囊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免经》、《三十六龙》、《正龙子经》等书。救贫先生风水理论的要点主要体现在《撼龙经》和《疑龙经》中,强调山龙落脉形势为主,开创了后世风水中的“形法派”,理论主要针对阴宅而言,其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说,为后来《八宅周书》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前面视频也有介绍。

发号台

杨筠松在风水史上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其学说中山水相宜、观龙察脉、阴阳互动、雌雄交会等理论观点,为后世风水理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后人称他“曲尽地理造化运行之机,真参赞化育之大道”。可以说杨筠松是郭璞之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宋朝年间的赖文俊,自号布衣子,世人称赖布衣,主要著作《催官篇》二卷,在风水界有一定影响力,是理气学派的典型代表作。

另外要提到的是唐代广为流传托名黄帝所撰的《黄帝宅经》一书,《黄帝宅经》在风水史上与《葬经》地位等同,亦是理气派的重要之代表作。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应该在唐代成书。《宅经》的内容主要包括序、总论、凡修宅次第法、阳宅图说、阴宅图说。序曰:“今采诸秘验,分为二十四路,八卦,九宫,配男女之位,定阴阳之界,考寻休咎,并无出于阴阳之宅,此即养生灵之圣法也。”由此可知,其理论依据是以阴阳为纲,配以天干、地支、八卦、九宫,形成二十四山、二十四向,又称二十四路,以坐向五行及男女年命五行断其吉凶。其核心是根据卦象、卦理,再结合时空方位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论证宅相概况,恰与杨筠松风水理论的“形法”相对应,可见,唐代的风水术已有明显的“形法”与“理气”之分。至宋时已派生出正式的流派和体系,这便是著名的江西派(即形法派又称峦头派)与福建派(即理气派)。

五、元-特殊时期

将元代单另为一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朝代,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游牧于农耕两种文化的冲突交融,让风水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

但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对后世在风水学有影响的一位重要人物刘秉忠,据《元史》记载:“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其所编著的《地理大全》《平砂玉尺经》《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为后世风水经典。他将《周易》“大哉乾元”中的“元”,定为国号,被忽必烈采纳,这就是元朝的由来。

不过刘秉忠最大的贡献,应该是选中了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元世祖统一全国后,问谋士刘秉忠,应在何处建都?刘秉忠回答道:““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势甲于天下”。”于是,忽必烈听从了刘秉忠的建议,定北京为首都。

发号台

此后刘秉忠“辨方位,得省基,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运用易学中“法天象地”的思想,综合各种风水理论,确定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并依据周易风水的原理,设计了规模宏大的北京皇城,并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的雏形。

发号台

六、盛行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对前期风水理论进一步发挥释义和理论验证总结,同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风水,辅助他完成霸业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便是“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的堪舆术数大家,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也精于风水,且为自己身后安葬选了“仙虾八斗”风水宝地。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明成祖的长陵便是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所选,由此可见,明代对风水的重视与流行。

发号台

而清代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努力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在宫室建造和陵寝选址上也完全遵循着汉文化的传统。由于受汉文化风水的影响,清代设有专门负责天文观测与宫室陵寝的风水事宜的钦天监:“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

发号台

由于明清时期帝王对风水的重视,官方和民间并举,使堪舆之风大兴,风水的发展,流派林立,著述繁多,体系也更为庞大,理论则更趋繁杂。

以辑录整编前人风水理论的著作有:《人子须知》《天机会要》《地理大全》《地理正宗》等。

分门别类后,形势峦头方面有:《地理醒心录》《入地眼全书》《地理啖蔗录》《形气元珠》《卜宅真机》《地理精微记》《谢氏地理》《地理玉髓经》《地理八窍》《辟径集》《撼龙经批注》《地理心法》《地理括要》《地理三字经》《杨公倒杖法》《一贯堪舆》《地理仙婆集》《地理铅弹子》《地学求真》《地学》《地理人子须知》《地理大成》《地理指掌》《扒砂经》《地理铁案》《地理人天共宝》《地学形势集》《地理琢玉斧》《天机会元》《阴阳二宅全书》《阴宅集要》《雪心赋》《地理大略》《地理正义六种》《地理正宗臆解》《地理金丹》《地理四弹子》《赖公葬法秘旨》……等等。

理气方面有:《葬经翼》《地理理气秘旨》《地理度金针》《地理三会集》《图书奥义》《三元地理理气图说》《玉尺经全书》《地理孝思集》《地理录要》《天心正运》《地理小补》《地理说略》《地理葬书》《玉尺经正义六种》《经羲秘旨》《心眼指要》《地理辨正合璧》《辨正发秘初稿》《地理辨正》《乾坤法窍》《地理金锁秘》《堪舆指原》《地理仁孝必读》《地理一盘珠》《堪舆正论》《堪舆正传》《辨正直解》《催官篇注》《阴阳捷径》《拨砂真诀》《地理铅弹子》《地理五诀》《天元五歌》《阴阳撮要》《堪舆理气秘诀》《堪舆辟谬真传》《地理六经注》《山洋宝镜》《周易葬经》《理气择要》《堪舆辑要》《地理存菁》《直指原真》《四课水法》《堪舆一贯》《地理元文》《地理撮要》《许氏辨正释义》《理气三诀》《山洋指迷》《杨曾地理元文》《沈氏玄空学》《辨正新解》《金氏地学粹编》《穿透真传》《阴阳五要奇书》《玄空古义四种》《钱氏辨正参解》《天玉经说》《地理一贯集》《阴宅镜》《堪舆小志》《阴阳指正》《地理指南》《天玉经注》《地理四秘全书》《地理辨正集注》《天惊诀补义》《定向指原》《增补理气图说》……等等。

论述水龙的专著有:《地理新知录》《水龙经》《地理千里眼》《青田刘氏心书》《地理正经》《辅星水法》……等。

阳宅方面有:《阳宅十书》《阳宅大全》《阳宅集成》《宅法全书》《阳宅要诀》《立宅赋》《阳宅修方招吉》《宅法定论全书》《八宅断诀》《阳宅指掌》《相宅新编》《阳宅三要》《宅谱通言》《宅谱指要》《阳宅入山断诀》《八宅明镜》《阳宅便览》《阳宅爱众篇》《都天滚盘珠》《宅法举偶》《相宅经纂》《阳宅会心集》《鲁班经》……等。

论述罗盘的著述有:《罗经顶门针》《罗经透解》《罗经拨雾集》《易学蒋针》《罗经秘窍》等。

择吉方面有:《三式秘窍全书》《象吉备要通书》《永宁通书》《协纪辨方》《玉镜正经》《选择辑要》、《崇正辟谬》、《诹吉便览》、《董公选择要览》、《选择正宗》等。

记录山川龙脉的钳记有:《卧云地图》《安徽各地钳记》《桐城龙脉总论》《赖刘越中钳记》《澉浦钳记》《苏州大地记略》《地纪图说》《越中钳记》《苏州来龙记》《地钳杂记》《休宁钳记》《浙中钳记》等。

除以上所罗列的众多书籍外,还有遗漏的或未知的亦不少!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很多资料成为当今研究历代风水的重要文献。

七、总结

风水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先祖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风水术之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背着封建迷信的污名,与江湖骗子借着风水的名义行骗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现在网络各种“风水大师”仍行于世。

发号台

未来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汲取古人的智慧,剔除风水术中夹杂着的各种封建糟粕,抛弃泥古不化的思想观点,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学会用多元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用现代统计的方法对古人留下精华进行一番梳理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继承和发展风水术中科学的、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华,使风水这门学问得以继承发扬。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