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先孺墓记

最后更新 :2023.09.23 05:31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相遇三十年”大学同学会在广安举办,游华蓥山石林,瞻仰小平故居是重要的内容。游故居后,同学们余兴未尽,都想去凭吊一下据园区3公里外的佛手山小平先孺墓。据嘉庆版《广安州志》记载:“佛手山,治北二十里,山有一巨石分为二,峡中有巨人掌痕,因名。”

这个景区,主要景观就是一所长方形大坟茔,还有几个与墓地相关景点。门票15元,为了看出一点门道,我们专门请了一个导游。导游是位年青的小伙子,见我们一行有二十多人,也来了兴致,他侃侃而谈。先介绍佛手山得名的由来:山嘴石崖处,曾有一方20米高巨石,自然裂开,一分为二,其间深数丈,宽不足一尺,成人可勉强出入,裂缝两边的石壁上依稀各嵌有一丈见方的手掌印痕,传说佛祖东渡,途经此处,累了,席地小憩,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不禁击石赞叹,一掌下去,山石应声而开,此山便得名佛手山。石崖上还凿有自隋唐到明清书法石刻、摩崖造像,山腰大道两旁建有双石贞节牌坊和庙宇等建筑。

接着他又说先孺墓的选址的缘由:清道光年间,江西有一位风水先生,无意中发现一对金兔缓缓向南方游走,出于好奇,竟一路从江西追至佛手山,金兔倏然消失,眼前却绽放出两朵金灿灿的莲花。那风水先生一路追踪金兔,跋山涉水,体力严重透支,晕倒在地。恰遇邓家先人路过,救他回家,立即施以饮食及衣物。风水先生恢复体力后,为感谢邓家恩典,便把佛手山金兔化莲花的秘密告之,此地风水可佑子孙,位登龙门,只宜葬女眷。下葬之时,要遇红白相冲,鲤鱼上树,头顶锅盔三种机缘方可。于是,邓家遵阴阳先生之嘱将此地买下,辟为墓地,造好墓石,作为邓家女眷过世后的安葬之所。说来也巧,1926年5月,邓小平的祖母戴氏仙逝,下葬之际,山下恰有一家嫁女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在山腰歇轿;恰时值渭河涨水,一渔翁把刚捕到一条的鲤鱼挂在树上歇息;又有一农人赶协兴场归来,暮春淫雨霏霏,头顶一口铁锅挡雨。这三种情景正好印证了风水先生的说法。同年,邓小平的生母淡氏过世,也安葬于此。

这些风水传说玄虚之极,大都穿凿附会,不足以信,却为佛手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当地人对小平的敬仰之情。到佛手山,即使不懂风水的游客,也体会出此坟茔,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形如坐椅,风景绝佳。

同行的广安籍同学张培林以博学见长,他补充介绍道:“ 昆仑山为世界诸山之祖,华夏天柱龙脉,分成八脉。巽巳行龙一脉进入四川后分为了岷山、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四支山脉,广安山脉为岷山一支,山脉起势有力,当龙身闪变行到合川时突遇江水阻拦(嘉陵江和渠江交汇),无法前行而又停顿不住,立起星辰回首逆行经武胜过广安,到邓小平祖宅,侧出欲奔洪过峡,但左右青龙、白虎缠绕无法行进,本山少祖闪化父母,开化出脉,形成胎育,结成形穴。加之右前方的白虎山,比青龙山高出许多,因而只宜葬女性的。”

教古代文学的王秀明老师对眼前的渭河也颇有兴趣,她说,渭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中华文明的摇篮,无数帝王埋骨的陵寝,曾是历史上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渭水上游的天水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生活的区域,炎帝神龙繁衍农耕之地。夸父逐日的神话,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故事,原为“耗秦”实则“强秦”跌宕起伏的郑国渠演义,都在渭河流域上演。这里的小河居然也叫渭河,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另有玄机,都无从稽考。

佛手山一直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奇特的山势,犹如莲台打坐的佛祖,左手拈袂,右手抚膝,神态肃穆;层层浅丘,恰似朝圣的信徒,虔诚地拱伏于地,大有万山簇拥朝拜之势。对面山谷的渭水河(龙溪河的支流)如一条银练,萦丘绕岭,蜿蜒东流;佛手山墓的山顶与淡如云烟的华蓥山遥遥相对。地理位置恰似一把金椅,邓氏先孺墓正处于佛手山佛祖心窝,意即心中有佛,前有秀水东方太阳照,后有玄武佛手山靠,左右青龙白虎砂环抱,藏风聚气、四水归堂。

邓家先孺坟茔是一座四棺石墓,冢大有气势。它背倚灵秀的佛手山最高峰,前接泛花流韵的渭水河,四处浅丘层叠,时值初冬,一场新雨后,空气中氤氲着浓郁的果香味,满目苍翠欲滴,绿树葳蕤,草木的水分似乎仍是饱和状态,只是树叶有些深绿,橘柚溢香,鸟鸣声声,川东初冬,未见草木枯黄的萧条,这是南国之冬的特点。石墓造型美观,坟石雕刻精细,坟土疏松,芳草茵茵,墓石上石刻行书端庄大气,定是名家手笔。。墓梁正面中间刻有“庚山甲向”四字,四棺空一。空棺本留给继母夏氏,但夏氏百年后不愿葬于此地,故一直空着。

邓小平的祖母戴氏、伯祖母李氏、生母淡氏都安葬于此,墓碑上分别刻着:“故先妣戴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李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淡老孺人之墓”,墓碑的左侧下刻有后代邓先圣(邓小平)、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的名讳,左侧上方刻着立碑年月。

墓顶额上刻有“龙翔凤舞”、“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鸢飞鱼跃”等辞句,墓门石柱上刻有“佛山作保障,渭水绕佳城”,“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两副联语。墓上联句,是点睛之笔,少年小平的成长,离不开先孺们言传身教的熏陶感染,小平能成为一代伟人,与其说祖坟风水好,不如说家风好,重视教育,宅心人厚,崇尚做人要善良,一种对小平先孺们景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邓家先孺墓旁左侧,兀立一长方形巨石,人称“印盒石”,高六米许,陡峭如刀削,从石缝间生出一棵黄桷树,石土贫瘠却长得郁郁葱葱,经冬不凋,枝分丫,稀疏粗壮的树根紧紧束抱着巨石,树根与石几乎融为一体,自然造化,开枝散叶犹如玉伞华盖,护卫着坟茔。巨石旁边有一小水凼,形成“印盒”,里面常年积水不干,青苔不凋。导游说,这一“印盒石”早年悬空,离地有一米之高,可在地面和“印盒石”之间空隙处休息,常有三五个村民在此乘凉、打扑克、喝茶。1977年,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印盒石”就开始下沉,直至今天与地面紧紧相连。据民间传说,“印盒石”的下沉,寓意小平的复出“塌(踏)石(实)了”。

邓家先孺墓右边,有一块巨形空心岩石,用手击石时能听到咚咚的空响声,令人啧啧称奇。这不是小平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心胸的象征吗?

很多同学要忙着返程,我们在墓前虽然只凭吊了半个小时,领略了别样的景观,听到了不少风水传说,感到完全不虚此行,师生留影后,怀着对小平先孺的敬仰之情,恋恋不舍的离开佛手山。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