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细说《葬经翼》中的错误之处

最后更新 :2023.09.18 11:48

 

近代,我们在叙述关中形胜中原关系时,有一句来自于明人缪希雍《葬经翼》的话非常著名,即:“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正是由于这句话,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也成为历史学家叙述“历代帝皇定都长安”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今天亦有人为争夺“中原”的历史文化,想根据这段话的描述来证明“河南不是中原”、“关中是中原核心、关中才是中原”等谬论。

发号台

那么缪希雍《葬经翼》中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关中属于中原”吗?其言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和所叙述的风水知识又是否正确呢?我们后面会一一解答。

一、缪希雍《葬经翼》中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否是“关中属于中原”?

《葬经翼》明代学者缪希雍撰写的一本书籍,今人在叙述关中中原关系时,多引用的是“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这一句略语,其实后面原文中还有其他内容。我们只要把原文的内容完整贴出来,就知道其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

明缪希雍《葬经翼》原文:

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龙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此数者自三代以来,靡不为帝王之宅,然兴衰迭异者,以其气有去来之不齐也。

释意:

古冀州包含山西风水上把山脉称作龙脉。按照风水上来说,中原一带的山脉,几乎全部从关中开始发脉,而关中又位于黄河天堑的保护之中,有“处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所以关中这个地方的风水是“高居龙首,俯瞰中原”。《葬经翼》中:“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所表达的就是这个(姑且不论对错的解读)。

发号台

显然,明人缪希雍《葬经翼》中“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的描述,是为了叙述关中地势山脉风水上“高居龙首,俯瞰中原”的形胜,而不是为了说明“关中属于中原”。

二、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是否正确?

1、关中在古代典籍中是否有被称为“天下之脊”的说法?

《葬经翼》中,缪希雍将关中称为“天下之脊”,只是他个人的说辞;在古代典籍中,真正被称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关中(或关中南部的秦岭)。

发号台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发号台

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出处:

《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司马贞索隐:“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

"常山",即古恒山,位于太行山之中;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古)恒山改名常山,故名。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

发号台

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内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恒州。具体大致在石家庄市北郊东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战乱后为真定,即今石家庄元氏县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提及,属赵国。

后世记载:

《括地志》:“太行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宋《朱子语类·禹贡》:“且太行山自西北发脉来为天下之脊,此是中国大形势。”

宋·陆游《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

发号台

《新唐书·列传》:“周劣齐霸,不一世,晋大,常佣役诸侯。至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能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此言秦国得到韩国的上党地区,也是后世常被称为天下脊(或天下之脊)的地方。

发号台

唐·杜牧《全唐诗·东兵长句十韵》:“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

宋代·苏轼《人参》:“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注释:长治,居太行之巅,古称上党,素有“天下脊”之美称。

发号台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有很多称太行山为“天下脊”的记载:

东据太行,太行为天下之脊,中分河东、河北之境。

前朝洪武元年,大军克元都,遂西下太行,收山西州郡。河南守将冯宗异亦渡河下怀庆,徇太行以北。夫太行为天下脊,岂止一方之险要而已?

“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战国策》: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发号台

清代《晚晴簃诗汇》:“太行东走拱神京,眼底长河一线横。得势起为天下脊,伏流独向地中行。

由上可知,历史上真正被称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关中(或关中南部的秦岭);缪希雍在《葬经翼》中称“关中为天下之脊”显然只是自说。

2、关中是否是“中原地区”风水龙脉上的“中原龙首”?

关中中原地区风水龙脉上的龙首(中原龙首)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原地区风水龙脉上的“龙首”乃是嵩山山脉,而不是西边的关中(或关中南部的秦岭);至于为什么,我们后面会叙述!在此之前,还是先来说一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的风水观缪希雍《葬经翼》中的风水知识错在何处吧!

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的风水观

龙脉,是指起伏的山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国语·周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指土壤开冻,如人身脉动。后人常喻地势有条理和联系,《史记·蒙恬传》:“(长城)起临挑,属之辽东,成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可见,先民限早就习惯称山川之间的联系为脉。

发号台
发号台

在风水上,公认的昆仑山为“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

发号台

至于我国的山势“龙脉”走向,风水大家们则有以下看法:

我国在昆仑东南,而天下山脉成祖于昆仑,外国亦不例外。其河北诸山,自北寰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入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另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乐。大河以南诸山,则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沉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蠢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此中国诸山,祖宗支派之大纲也。

发号台

总结起来就是:

昆仑的东南支流布于中国,中国龙脉有三支,分为北龙、中龙、南龙。

发号台

仅供参考,细微处和上图有所不同

左支环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为北龙。北龙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祁连山 ——贺兰山——阴山——转向大兴安岭山脉与长白山脉,长白山延伸至朝鲜的白头山从而入海;同时,北龙沿黄河经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另云,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发号台

中支循西蕃入趋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趋关中,脉系大散阙;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下泰岳起高山,右转荆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为中龙。

发号台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丽江,趋云南,绕沾益、贵州关索,而东去沉陵。分其一由武关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疑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止。又分其一支过庚岭,渡草坪,去黄山天日三吴止。过庾岭者又分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拌山,右下括苍,左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总为南龙也。

发号台

上面这种划分,即为风水上大部分学者的认知,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

如,《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乐郊私语》介绍明代刘基对“南龙”的阐述:“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唯南龙一支从峨眉并江而东,竞不知其结局处,顷从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盐诸山是南龙尽处。……天目虽为浙右镇山,然势犹未止,蜿蜒而来,右束黟浙,左带苕云,直至此州长墙秦驻之间而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以长江淮泅之水;右绕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于此州,而后乘潮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案,此南龙一最大地也。”这就是说,“南龙”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龙”渡海后,以朝鲜、日本为朝拱的案山。

四、缪希雍《葬经翼》中的风水知识错在何处?

明缪希雍在《葬经翼》中云:

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龙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

这段话中,缪希雍天下之脊说成是关中,显然与古代典籍中称太行山为“天下之脊”的说法相悖,亦不符合后世风水上青藏高原为中国第一阶梯(世界屋脊),昆仑山为“万山之祖、龙脉之源”的基本风水、地理格局;而且,风水上的中国龙脉走向是由西向东(由高到底、顺流而下),即起始的西面为龙尾、东部为龙首,这里言“关中为中原龙首(以西为龙首),”显然不符合龙脉上(由高到底、顺水而下)的走向;而后又为了奉承明都北京,将鸭绿江和黄河作为前后相拥之水,亦是错误之言(中国风水龙脉上,北龙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祁连山 ——贺兰山——阴山——转向大兴安岭山脉与长白山脉,长白山延伸至朝鲜的白头山从而入海;同时,北龙沿黄河经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而非是“北龙之尽”)。

发号台

至于关中秦岭中原山脉,在风水上都属于中龙龙身。风水上的中龙起于西北昆仑,沿巴颜喀拉山而趋过岷山,东趋关中秦岭终于南太华,而进入中原。下泰岳起高山,右转荆山(大别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发号台

若单独列举中原山脉,则又有不同,中原地区的龙脉走向是以八百里“伏牛山”为其根本。

发号台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穿流而过,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从龙脉两侧流向中原大地,绵延曲折,气象万千,形成“山环水抱”之势。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地区因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因此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发号台

中原地区背依昆仑山——秦岭山系,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大致呈西北— 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在龙脉风水上,伏牛山西接秦岭而入河南,发脉(高处立极)秦岭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为其龙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为其龙身出脉(脉气止尽)嵩山山脉为其龙首洛阳至开封一带因龙气汇聚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更是理想中的建都之地

发号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中原地区因此成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发号台

自中华文明肇始到唐宋之时,中原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核心组成部分。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发源于此,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历史上中原名人谓灿若星河,活跃在各个领域中,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世乃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美誉。

发号台

中原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中为“中原龙首”的说法错在何处?

在风水上,我们判断龙脉走向的龙首与龙尾,多以由高到低、顺水而下为顺势,即以龙脉起始的高地势(西方)为龙尾、顺水而下的低地势(东方)为龙首;缪希雍在《葬经翼》中将“关中称为中原龙首”,即以高地势(西方)为龙首,显然与风水上的龙脉走向(发脉者为其龙尾,脉出者为其龙首)相悖;因此,中原地区风水龙脉上的“龙首”应该是嵩山山脉,而不是西边的关中(或关中南部的秦岭)。

发号台

由上可知,明人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言“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并不正确。

缪希雍作为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其医学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将中医里的望、闻、问、切诊断流程移植到风水理论中,并由此而著作的《葬经翼》,则有其本身的学识问题局限性其言“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不成立,后言“燕都为北龙之尽”亦是错误的认知。

因此,后世宣传的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谬论亦可以休矣!

参考资料

《国语》

《史记》

《吴越春秋》

《新唐书》

《鸡肋编》

《葬经翼》

《读史方舆纪要》

《古今图书集成》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