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最后更新 :2023.09.14 17:12

 

开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

古代没有银行和保险柜,那么古人究竟都是如何存钱的呢?实际上,细寻史料可以发现,古人的存钱办法还真不少...

祖屋墙中的“银元”

多年前,笔者的爷爷在临终弥留之时,曾交待我父亲到祖屋内室的某一堵墙的暗格中取出一包古物。父亲在仔细观察之后终于找到了暗格,小心翼翼的从墙中空心处取出了一个红布包裹的小盒子,打开盒子后,发现内有几枚民国时期的“银元”和四五枚清代末期的“通宝”,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这绝对是“传家宝”无疑了。因年代较近,这些古币和银元其实并不值多少钱,大家所惊讶的是爷爷如何将这些古物在那些艰难岁月中保存下来,毕竟他的一生经历是那么的坎坷。

发号台

九州配图:民国银元示意图

九州从这一包藏于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古代,社会上没有银行可以安全存款,寻常百姓人家究竟如何存放钱财珠宝的呢?

古人的存钱办法其实不少

对于这个疑问,九州细寻史料发现,其实古人的智慧还是非常多元的,其存钱的办法还真不少,大致有如下七种:

办法一:房梁

这种存钱法虽不多见,但也确实存在,一般见于家境贫寒的普通人家,本来贫穷也不容易遭贼惦记,挂在房梁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大才子便这么干过。

发号台

九州配图:苏轼贬居黄州

苏轼在被贬居黄州之时,因为俸禄极少,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难题。东坡先生于是开始了计划开支的节俭生活,他将钱分成12份,每月取用一份,再将取用的这一份钱分成30小份,每日只能取用一小份。将生活费计划分配好之后,他将这些“份钱”挂在房梁上,每日清晨起床后便取下一包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只准剩余,不得超支。现在想来,也确实是太难为了东坡先生。

发号台

九州配图:房梁上取下的钱币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建房传统中,很多地方有着这样一个民俗,就是将古币和钱盒放置在房梁的特定位置,更多是从风水角度来寄托对家庭兴旺的美好祈愿。然而,这样一种建筑上的风水习俗,从早期的源头来讲,应当也与古人的在房梁上挂钱存放的习惯不无关系。而且,中国人形容小偷的文雅词汇叫作“梁上君子”,其中小偷喜欢费老大劲上别人家的房梁,除了房梁容易藏身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外,也并不能排除古代的很多人家在房梁上放钱有关。

办法二:扑满

就像现代人使用存钱罐进行储存零散小钱一样,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种小型存钱物件,名为“扑满”。据《西京杂记》卷五记载云:“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古代的钱币多是方孔圆形铜币,古人为了将零散的铜币能够存放于一处,便使用陶土制作专门一种单孔容器,或罐形或匣形,一般顶部会开一个投币的狭口,有些也会在腹部凸起一个环,供插系绳子用,悬吊于梁上。因为这个形状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待钱币装满之后,便会将其打碎将银钱取出,便是所说的“满则扑之”,也是“扑满”之意的由来。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零存整取”了。

发号台

九州配图:扑满

扑满在中国古代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延续的时间极长。秦代时期就有记载,而汉唐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清代学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描述:“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馀,辄投扑满。”可见扑满在清代时期依然是民间的平常物件。现在的人对于扑满的名字比较陌生,但其实在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单北半球》里就有一句歌词:“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发号台

九州配图:扑满

办法三:钱坛

前面介绍的“扑满”毕竟只是民间普通百姓所用的小型存钱物件,对于那些家境殷实的富裕家庭来说,这样的小物件显然是不够用的,那他们用什么办法存放较大数量的钱财呢?

别着急,古代有钱人自有办法。不知道从何时起,古人发明了更高级也更隐蔽稳妥的存钱办法,那就是储钱坛子。人们把富余的钱银和珠宝装进坛子里并封口,然后趁着月黑风高之时悄悄在家中或者特定的隐蔽处进行掩埋,有的甚至会上面进行一些伪装,目的就是为了让埋藏点更加隐蔽。

发号台

九州配图:储钱坛子样例

关于古人的掩埋法,最常见的有一个——“多层掩埋法”。所谓多层掩埋,顾名思义,就是将装有大量钱银珠宝的钱坛子埋在较深的地方,同时覆盖一层土层,然后再将装着少量钱财的钱坛子埋在其上的浅层,在表面再进行一番伪装。这样一来,即便被别人盗挖了,因为心理作用,人们也只会将浅层的坛子挖走,而不会想到在下方还有“重器”。民国时期,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搞分家析产,翻开看账本明明写着家中藏有20坛的银子,但无论人们掘地三尺广撒网的各种挖,就只挖到了8坛,而剩下的12坛死活找不着。正在一家人极其困惑之时,有个长辈建议,在发现那8坛银子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果不其然,在扒开一层厚土之下,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剩余12坛银子。可见,古人在存钱和保障财产安全上真是绞尽脑汁,甚至玩起了心理战,外人要想找到真得掘地三尺。

发号台

九州配图:埋在地下的钱坛子

办法四:钱窖

当然,如果说你家已经富裕到了金银成堆、富可敌国之地步的话,那么储钱坛子是完全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人们又发明了更加土豪的存钱办法——钱窖

发号台

九州配图:古代钱窖

发号台

九州配图:钱窖挖掘现场

根据《礼记.月令》、《汉书.苏武传》、《史记.货殖列传》、《庄子.齐物论》等古籍中关于“窖”的记载可知,“窖”的历史非常悠久,且对“窖”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古人挖地窖主要用于存放食物例如粮食窖和菜窖,还有一种是在战乱时期用于躲避兵祸的地窖。除了这些常见地窖外,古代大富人家从地窖文化中找到了灵感,深挖地窖用于存放万贯钱财珠宝。近现代考古人员在许多地方发现了大小不一的钱窖,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2010年在陕西省华县咸林中学门前的一处建筑工地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宋代大型钱窖,共出土了崇宁重宝、崇宁通宝、千禧通宝、咸平重宝等二十多种宋代钱币,重达2、3吨重,堪称宋代钱窖之最。

发号台

九州配图:崇宁通宝

很多人一定会疑惑,如此巨额的财富为何会被遗弃或者是遗忘呢?实际上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可以想象的到,原因多源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家族变故或是社会动荡。就以华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为例,极有可能就与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权贵巨富慌不择路的向南逃亡有关,保命要紧,哪还管得了那数吨的巨额财富。

办法五:墙中

古代除了将钱存放在房梁上、扑满、坛子和钱窖中外,最常见的莫过于将钱银藏于墙壁的暗格中,这样也方便取用。最狠的,就是直接在砌墙之时直接加厚,然后将钱财直接砌在墙内的夹层处,这种方式虽然更加隐蔽,但是要取用之时就比较费劲了。

发号台

九州配图:报道称二手房装修时发现墙壁暗格中的巨款

《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典故——“孔壁遗文”,或叫“孔壁中经”。说的是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准备扩建宫室,因为临近的孔家老宅碍事,于是下令将其拆除。结果,在拆倒的墙壁中发现了《春秋》、《尚书》、《礼记》和《孝经》等一批经传典籍书简。应当是秦朝焚书坑儒之时,孔子的后裔将这些传世典籍藏在了孔子老宅的墙壁夹层之中,因此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发号台

九州配图:孔壁遗文

可见,古人用墙壁夹层或者暗格藏放贵重或者重要的物品早已有之,有钱人受此启发便常常用墙壁藏钱,并被长期沿用下来。文章开头九州介绍的父亲从我家祖屋的墙壁暗格中取出的一包银元和古币,便是最好的佐证。

办法六:地板

在古代,有钱人藏钱确实是煞费苦心,用尽千方百计。和前面所说的将钱财藏于墙壁中一样,古人也会在脚踩的地板上下功夫,最常见的是在屋内地板的角落隐蔽处设置一个空心地下暗格用以存放贵重物品,然后上面使用和周围一样的地砖铺设,表面上很难被发现,只有藏钱人自己心中有数。

发号台

九州配图:出土的古代银子

除此之外,九州还听说过一种无比奇葩的藏钱法——熔银灌地。相传在清朝时期,腰缠万贯的晋商为了确保自己的钱财万无一失,于是将所有银子熔化成液体,然后浇灌到屋内的地板中,确实也够狠的一种防盗法宝了。

办法七:银票

说到“银票”,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在现今很多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见到那些大户人家或富商巨贾使用银票的场景。实际上,中国最早的银票出现于北宋初年时的四川,当时叫“交子”,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银票了。只不过当时的银票并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样可以用来交易,而只是具备了存放的功能,实际交易时还是要用现钱。

发号台

九州配图:宋代银票——交子

此后随着银票制度的发展和规范,银票逐渐具备了流通和交易功能。但是有钱人将钱银拿到银票铺存放换回一张银票,并非无偿的服务,而是要收取保管费的,一般在3%左右。因此古代的有钱人并不会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去换取银票存放,毕竟是放的越久就越亏。

古人存钱的轶事趣闻

从前文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古人在存钱、藏钱方面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但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有比较明显的弊端,就比如说将钱银藏在地下或者墙壁中,如果家庭突遭变故的话,亦或是藏钱人个人出现意外而又未来得及告知家人藏宝数额和地点的话,那很容易就会出现辛辛苦苦存下的宝贵财富后人却无福消受的情况。此外,古人在藏钱上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轶事趣闻,九州为大家列举一二如下:

此地无银三百两

相信大家对这一俗语并不陌生,这原本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典故。话说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古时候,有一对邻居,一个叫张三,一个叫王二。张三千辛万苦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因此每天都担心被贼偷走,苦思冥想之后,找来了一个箱子将三百两银子全部钉在箱内,然后在屋后墙角的一处空地挖了坑将箱子掩埋。即便如此,张三依旧不太放心,担心别人到这来挖,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招”,找来一块木板插在掩埋处附近,并在上面写上七个大字“此地无银三百两”,这才放心的走了。不曾想,他的举动被邻居王二看个正着。到了夜里,王二悄悄的来到张三屋后将三百两银子全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是自己干的,他还特意在同一块木板的另一面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便来到屋后来巡查,发现了木板上王二所留下的七个大字,同时银子也不见了。

发号台

九州配图:此地无银三百两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但也确实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古人喜欢将钱财藏在地下的作法。

宋代“掘屋钱”

掘屋钱”想必大家比较陌生,这个词汇的出现要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当时的洛阳已经是多朝古都,历史非常悠久,且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当地老百姓盖房取土或挖地基,一不留神便能挖出宝物来,俗话“地下有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此一来,那些卖房的屋主在出售房子之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纷纷在市价的基础上加收一笔不菲的费用,名曰“掘屋钱”。

发号台

九州配图:宋代洛阳购房要预交“掘屋钱”

这一点在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比如:“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以及“昔洛中第宅求售,评直外复索掘屋钱,盖其下多有宿藏。”(见于宋代学者周煇所著《清波杂志》卷6)。此外,沈括《梦溪笔谈》卷21《异事异疾附》里举了个实例:宋仁宗时,尚书左丞张观在洛阳买别墅,别墅市价三千贯,卖方却要张观出四千贯,理由就是这座别墅下面可能有“宝”。

可见,宋代确实是个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事物的交易价格已经具备了前瞻性的潜力估值了,令后人惊奇。

粪堆之下有巨宝

前面我们说了,古人因为没有防盗保险箱,所以在隐藏自己的财富上绞尽脑汁。同样都是掩埋,但不同的掩埋地点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找的地方不对,很容易就像张三一样被隔壁王二给发现了。因此,有钱人为了不让盗贼找到自己的埋银之处,常常会将地点选在让别人想破脑瓜都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说粪堆、茅坑等这些肮脏又不起眼的地方。

发号台

九州配图:后母戊鼎

实际上,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镇馆之宝,即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当年就是在吴姓人家宅基地的粪坑下面被无意间发掘出来的,而从挖掘现场来看,这个重宝确实是被刻意窑藏地下的。

九州君评

古代没有银行和防盗保险箱,古人在保护财产安全时确实比现在的我们要麻烦的多,不过他们也凭借着令我们惊叹的智慧,发明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存钱、藏钱办法。

实际上,从祖屋、老屋的墙壁中意外发现大笔财富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见诸媒体新闻的这类报道就有很多,比如2014年的时候,报道称在广东雷州市的一个农村,有一户人家的祖屋被台风吹倒,这家人在清理断壁残垣时无意间在垮塌的墙壁夹层里发现了29枚清末的银元,据说在文物市场上价值不菲。再比如2016年,报道称山东某市的一座老屋拆迁,结果拆迁人员在墙壁夹层中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铜钱。

发号台

九州配图:百年祖屋台风中吹倒,意外发现银元

所以说,假如你的家中还有老宅、祖屋,有机会的话也不妨拆开墙壁仔细探查一番,说不定你就会得到老祖宗给你留下的一笔财产或者无价之宝也未可知。

码字不易,欢迎关注!

参考资料:《西京杂记》、《梦溪笔谈》、《汉书》等

图文声明: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