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千年道家福地,崂山北九水一步一景,有什么奥妙讲给你看

最后更新 :2023.09.12 01:41

 

崂山古称“牢山”,后改为“鳌山”,拜元代全真道士邱处机所赐,长春真人对崂山十分看好,认为这里地形险峻孤立,“大海中心不可攀”,“僻于海曲,举世鲜闻”。或是由此,在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中,崂山并未列其名。其实在长春子之前的汉代,即有名人高道来此修行探访,“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绝非“不名”。

道,一个字囊括天下至理,充满了东方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土生土长,道家擅修行、志长生,对柔弱的水非常推崇。道的创始者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有道之人,是“上善”,而上善在老子看来,就是“上善若水”。

发号台

崂山是道家名山,又身处河川大海的环抱中,自然与水有缘。

崂山之闻名天下,与道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其山林秘境、自然溪谷,皆与道家文化相契合, “道蕴玄机藏六九,道成功德满三千”,三六九是道家最神秘数字,九在最高级别。单说溪流,曲折盘旋者称为“九水”, 虽然称为北九水,其实并非仅仅九水,又以北九水疗养院为界,分为内外。今天先说外九水。

外九水起自崂山孙家村村东的菊湾,一路蜿蜒至北九水疗养院止,全长6.5公里,全程逢峭壁岩石,则九曲回旋,汇成九个浅潭。

清代乾隆年间,自号“大劳山人”的即墨文人张鹤,曾就北九水写道,涧道一发,随山九折,每折则两岸岩岫必蓄奇气,每每有游人到此,“心栖太古不复念世事”。

发号台

一水“一线天”,

从孙家村村东头的菊湾开始,南北两山相对峙,北为玉笋峰,南为黑虎山,中间一汪大涧,成型于巨石交错,,涧水自石下涌出,声似惊雷。四围又有苍翠树木掩映,波光碧色相映,美不胜收。东南两山壁立,宽仅过米,曰“一线天”。此处原有元代神清宫道观,抗日战争期间烧毁。

二水“锦屏岩”,

沿两岸岩石前行,怪石形态各异,水、石相映成趣,南侧有数十米的巨岩“锦屏岩”,石色苍翠可人,见之心生清凉。清代即墨名士黄肇颚《崂山续志》曾记载,“二水南岸,俏崖壁立,古色斓斑,曰“锦屏岩”,其破裂处曰“混沌窍”。文人的想象力总是特别丰富。

三水“定僧峰”,

清代胶州文人高凤翰,曾有《三水题定僧峰》一首,专詠三水美景,东侧一奇峰怪石,好似兀坐千年的老僧,皱褶石纹仿佛身披素衣,正在打坐入定参悟至高妙理,俗称“定僧峰”,诗人问曰“何年占此胜,趺坐悟三乘”。此处1967年规划修建水库,虽有人工建树,于青山绿水未免有差。

发号台

四水“天梯峡”,

有南北两峰对峙,称“天梯峡”,水流从峡谷涧中流出,水势激荡,声闻四野。清代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四水,清流激湍,澎湃之声闻数里,可见气势不凡。只是青岛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能有此景,非大雨淫雨之后不可得。四处于水库后,也修造水库,2002年竣工完毕,天梯峡没于水中,不可复见。以道旁“飞来石”取代之。

五水“环翠谷”,

因四围山峦环绕,山色葱翠,名曰“环翠谷”,涧底水势明净缓和,穿石而过,声色如笙簧,伴之以幽谷鸟鸣,如同天籁绝响,古来又有“玉笙涧”之称。

六水“驼峰石”,

山涧北侧有黄色山峰,耸立插天,好似一峰骆驼临涧而卧,饮水完毕正在休息,当地俗称“骆驼头”, 清初康熙即墨文人宗方侯有《骆驼头》诗,“秦桥万里返东流,疑是当年鞭石游。力尽五丁驱不得,山灵幻结骆驼头”。后人在此篆刻“驼峰烟云”四字,颇为应景,而称崂山名胜。缓步错移,步移形变,骆驼石又如鹰嘴、又如恶鬼,则称为鹰嘴峰、恶鬼石。所谓,景致唯一,观者不同,则解读不同。此处陡峭险恶,地势险峻,与骆驼石相映的,是西侧飞虎岩,岩下清潭曰“鸡爪潭”。

发号台

七水“小丹丘”,

水流至此山谷宽敞,光照明亮,令人心情大畅,更有山村人家,人气悠然。山涧北侧临水处一座小峰,色泽丹褐,山势奇特,好似盆景移栽于此,峰顶石上仿板桥手笔篆刻曰“小丹丘”,又因形如发髻,俗称“仙人髻”,地方上也叫“小梳洗楼”。东北有山凹,是通往崂山王哥庄的必由之路,由此经土浅岭可达。

八水“松涛涧”,

水流到此山势舒缓,涧水优哉游哉,抬眼望去漫山皆栽种松树,山风吹拂,松啸水流相应,因名“松涛涧”。水中石崮上刻有“松涛涧”三字。

九水“小关东”,

山水到此告一段落,是为北九水之外九水尽头。此处山坳,松竹相间,流水潺潺,有“小关东”之称,风水绝佳,是疗养休闲胜地。山涧之南即北九水疗养院,涧北即太和观,又称九水庙,西山遗存有仙古洞,明代题刻“仙古洞”三字于洞左,少有人知。

发号台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

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