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风水学:好山好水好陵园

最后更新 :2023.09.11 03:23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阳间有风水,阴宅也讲究选址

当清明为先人扫墓时

是否可曾想过:为何如今的高额墓地

都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

发号台

清明是中国人祭祀扫墓、缅怀先祖的节日。近代以来移风易俗,加之建国后推行火葬,今天的人们大多是在殡仪馆、墓园等公共场所祭奠逝去的亲人。但在古代,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墓地的选择都十分讲究,“阴宅”的风水是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国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

根据史籍记载,远古时期中国人的丧葬意识相对淡漠,丧者葬于郊野,无堆无坟。《礼记·檀弓》里就说,“古者,墓而不坟。”意思是,古人的墓与地面齐平,不会“封土”(即垒起土堆)。

从春秋战国时起,丧葬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墓开始封土,一个像小山一样的土包成为了坟墓最常见的形态,而君王的坟墓因讲究高大气派,被称作“陵”。

发号台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堆土成山的大型封土堆。©东方IC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丧葬本身并不涉及福祸感应之说,人们对墓地环境的选择,多是出于自然条件的考虑。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里探讨风水起源的时候曾指出,“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已。《吕氏春秋·节丧篇》曰:’葬浅则狐狸担之,深则及于水泉,固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风水之说之起源也。”意思是,墓穴掘得浅了,容易被狐狸侵扰,深了又有被地下水浸泡的危险,因此一定要选在高山之上。这也是几千年来,古人选择墓地颠扑不破的原则。

发号台

位于银川市郊的西夏王陵。©孟繁瑞

而丧葬文化中的福祸感应之说,最早始于汉代,它将父母祖先遗骸的安葬情况与后代子孙的福泽联系起来,认为子孙有义务为祖辈找到理想的安息之所,而且死者阴宅的风水越好,活着的人及其后代就能得到越多的荫庇。从此,风水之说才在丧葬文化中大举流行起来。

地理学家刘沛林在《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一书中总结了墓地风水的几个基本原则。前文已经讲到,墓地要选在高山之上,因此,山的形势和发脉就是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风水家看来,好的葬山要起伏连绵,气势磅礴,最好发源于远方的大山脉。这其中,除了山势大小与富贵等级的对应关系之外,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壮阔之美的追求。

发号台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天寿山是燕山山脉的余脉。

具体来说,好的葬山不要“一脉到头”,而要“层峦叠嶂,远近有致”,风水家认为,没有屏障的山会显得孤单,屏障越多,则地形越优越。除此之外,风水家还会根据自然山体的走势、朝向,再对应上五行八卦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做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十分复杂,又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发号台

中国主要的帝王陵墓位置及龙脉分部图。©制图:谢然

选好了葬山,只完成了墓地选址的一半。在一座山中,哪个部位最适合修建墓室呢?根据风水家的说法,这个部位叫做“穴”,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方寸之地”,但它在山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相当于人体之中“阴阳交媾、孕育后代”的部位。事实上,很多研究都指出,“穴”具有明显的“女阴”象征,这里被认为是聚集了所有“生气”的养息之所,是墓地的不二之选。

发号台

穴位示意图。©制图:谢然

除了满足上述条件之外,墓地的选址还取决于其周围是否形成了一个山明水秀、生态和谐的小环境。人身处其间,要能体验到一种浮世中的清净,心绪畅快。

对于民间墓地而言,想要满足以上种种要求,显然是很困难的,帝王陵就不一样了,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可以被视作是中国古代墓葬风水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理想墓地环境的代表。

例如在风水理论基本成型的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的都是“依山为陵”的方案,即利用山体的自然条件,在半山腰穿凿墓室,算是开启了“山陵”的风气。其中比较著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的九峻山主峰上,主峰的东西两侧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衬托出主峰的雄奇险峻;除了四周山峦护卫之外,还有泾水、渭水前后环绕,景致蔚为壮观。杜甫在《重经昭陵》一诗中,就有“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的形容。

发号台

关中十八唐帝陵多依山而建,分布在西安周边的关中地区。©帝王陵文化学术团队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帝王陵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建筑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唐代帝王陵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的山峦中间,东西延绵一千多公里,而宋代的帝王陵则集中在十公里左右的范围之内,这种集中陵区的模式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帝王陵。除此之外,历代帝陵多为坐北朝南、依山面河,宋陵则正好相反,这是受到了宋代盛行的“国音之说”的影响。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在一篇题为《山陵议状》的奏章中就宋孝宗的墓地选址问题提出过自己的意见。朱熹指出,“葬者,必坐北而朝南。盖南阳而北阴,孝子之心不忍其亲,故虽葬之于墓,犹欲其负阴而抱阳也。”意思是,孝子舍不得逝去的亲人,因此在安葬亲人时,也希望墓地朝向阳面。然而按照“国音之说”(即一种与五行之说类似的理论,以“宫商角徵羽”五个王姓为五个基本属性,天下万物、行事吉凶都据此推演出来),宋代的国姓“赵”与“角”同韵,因此帝陵应“坐丙向壬”(坐南向北)。朱熹以儒家正统批判这一来自民间的“国音之说”,认为帝陵选址应该因循古礼,坐北朝南。

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皇帝对阴宅风水的兴趣不大,丧葬沿用蒙古习俗。而明清两代的帝王却对陵寝的风水十分重视,明十三陵和清东、西两陵的风水环境都十分典型。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的天寿山,陵区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群山拱卫,南面则地形开阔,直通北京小平原,整个陵区所处的小环境呈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凹地,其中溪流潺潺、水源丰富、土层深厚、植被茂密,可以说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发号台

在这张明十三陵的水墨画上能看出所有陵墓都窝于山中的风水考量。

清东陵是顺治皇帝在一次狩猎时偶然相中的,他登上河北遵化的凤台岭极目远眺,发现这里北面崇山峻岭,南面一马平川,“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则是由雍正帝首建,也是一个典型的风水环境,陵区位于群山环抱的平原之上,西临太行山东麓,东边是蜿蜒的金龙峪,北边的白玉山屏立于陵寝之后,南边则有俊秀的九龙山,即便到了今天,也是一个山青水秀的旅游胜地。

发号台

清东陵鸟瞰插图。

尽管我们在讨论古代帝王陵的风水环境时,无法排除掉其中福祸感应的思想。但总的来说,所谓的“福祸感应”也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勘探、选择来实现的,它与古人对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追究是殊途同归的。

本文参考文献:《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中国古代皇陵的风水艺术》、《朱熹的〈山陵议状〉及其风水观》

发号台

撰文 / 汪不灵

编辑 / 刘帅

微信排版 / Charlize

图片来自于网络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