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麻黄的功效与应用

最后更新 :2023.09.11 02:53

 

麻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有生用与蜜制之分,生用力猛,蜜制后力缓。

一、麻黄的功效: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本草备要》:“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心、阳明大肠而为肺家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麻黄虽有三大功效,实际都是相联系的,麻黄辛温发散力最强,因此能入肺经,是中医汗法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一味中药。因其能发散表闭,自然能宣通肺气,故而能治疗因风寒束表、郁里化热而致的咳喘之症,所以也就能宣肺平喘。而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肺主皮毛,亦主一身之表,麻黄能开宣肺气,发汗散津,自然也就能疏利膀胱经气,起到利水消肿的功效。所以,临症用麻黄,常有不得汗却但见小便通利者,一样也认为是起效之说。

中医治病有所谓“八法”,其中尤以汗法最难掌握。汗法方剂方法虽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因此,广义而言,想学习好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其实就是要先学好中药麻黄的应用。特别是配伍与用量,想达到发汗解表祛病的目的,是非常复杂的,用量少了发汗之力不足,祛不了病;用量过了发汗之力太猛,又容易伤阴亡血,加重病情。如何达到“发汗要求”,是中医学最深的一门学问。

所谓汗法并不是简单的只让病人出汗,而是通过发汗的方法,让病人达到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祛邪外出的目的。因此,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症,皆可用汗法治疗。此正是《内经》“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之意。

二、麻黄的配伍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配伍,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可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2、用于咳喘实证,麻黄辛开苦降,能够宣降肺气,以宣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嗽气喘,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宜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

常用配伍: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汤;②外寒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③热邪壅肺之高热、喘促,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本品既能上开肺气,宣散湿邪。又能下输膀胱,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治疗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水肿(风水证)常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汤。

4、除此之外,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可用治风寒痹症、阴疽、痰核等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等。用于诸风掉眩中风证,如大、小续命汤等。

三、麻黄的用法用量:

麻黄的用法与用量密不可分,少用几克可宣通肺气,调畅气机。常用量十余克,可宣肺平喘,利尿消肿。若是想温肺化饮,开宣肺闭,用量要再大些,一般可用到十余克甚至几十克。

然而,最难掌握的还是用麻黄类方来取汗法,无论是外感新邪,还是陈寒痼冷,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灵活”二字,切不可死板教条,按图索骥。这方面,作者比较推崇李可应用麻黄的经验,李可用麻黄,一般剂量较大时往往单独煎煮,煎煮过程中要去沫,服用时采用小量兑服,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灵活加减用量,若是药以中病,达到了发汗的目的,就把麻黄用量减到维持量或弃之不用。以防矫枉过正,发汗太多伤了阴液。此法最大优点在于灵活与安全,实乃中医临床最应推广之法,学中医者,要重中之重的学习与借鉴。同时,李可用大剂量麻黄时,往往配伍蝉蜕、白果等监制之药,言有防其让病人眩晕之弊,内中机理不明,仅供参考。

四、麻黄的应用注意:

广义而言,中医汗法中的禁忌症,实际上就是麻黄的禁忌证。如《伤寒论》麻黄汤的“麻黄九禁”,就同样适用于麻黄的应用,具体内容会在“好方系列”中详论。除此之外,一些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而喘等症也需慎用本品。失眠、高血压、脱水、心脏病等现代疾病,也同样要慎用。

这一程

未免辛苦

唯幸运

不再从来

一中医实战笔记20.5.13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