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本阿q的性格特点 请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最后更新 :2023.03.16

大家好,关于结合文本阿q的性格特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试论阿q的性格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阿q的人物性格特点

“精神胜利法”指的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是阿Q典型的性格特征。小说中阿Q受尽欺压反而自我安慰,自轻自贱。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还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阿Q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保守性。凡是不符合未庄习惯的他就嘲笑。

阿Q人物外貌

阿Q可算是破衣烂衫,并无蔽体之缕,他的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换了现钱;他有一双用来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躯。然而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阿Q人物经历

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给别人做短工。用着的时候别人会想起他,用不着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于斗嘴的也只是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没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对吴妈的表白招来了一顿打骂和驱赶,甚至也遭到了身边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讥笑。同时生计问题也得不到满足。尽管勤快能干,吃食问题也得根据是否有地方做工,农闲等时候其则没有生存下去的物质支持。在“革命”一节中,阿Q虽然感觉到有些威风,感到一丝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发现一切未变,“他也仍然肚饿”,于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后糊里糊涂的阿Q被送上刑场。

说说阿Q的性格特征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 *** ,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之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之一个’,状元不也是‘之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之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表现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无师自通”地喊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的性格至死未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采。真是惊人的麻木。

阿q的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

1、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2、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

3、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4、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阿q性格特点人物个性分析

阿q的性格特点

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

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伪!

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

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

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

阿q的文学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6卷第3期发表刘九生的《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此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语义学分析认为:《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阿q的创作意义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间,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如《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创作出阿Q这么一个典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个而是千万个,是为了唤醒旧中国的无数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拓展内容: 《阿Q正传》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时代农民的典型。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靠出卖自己力气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倍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社会的.最地层,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更令人可悲的是,长期畸形社会的挤压,促成了他独特的病态的灵魂,阿Q的悲剧实质上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遭遇失败和欺辱后,啊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心理。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向他奔来,方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精神上的麻木健忘与其思想上的保守愚昧是相互对应的,阿Q样样“合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他觉得“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因此“深恶而痛绝之”。当决定“投降”革命党之后,酒后土谷祠做梦的描写则集中表现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尤其是他喊出的那句“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革命”口号,更使其思想上的狭隘自私、愚昧落后的特点暴露得一览无余。

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复杂的矛盾体,他是旧中国一个农民的典型,也是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和可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正传》突出地展示了附着在阿Q身上根深蒂固的精神胜利法,也刻画了他性格里的种种复杂因素,这些相辅相成的多种性格共同形成了丰满深厚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就是在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由于挤压而扭曲变异的“阿Q相”正是长期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国民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阿Q这一形象常读常新,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

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对封建社会总崩溃时丑恶面貌的真实写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一)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譬自解、麻木健忘、欺软怕硬,自欺欺人。与人口角,常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用并不存在的过去,来骄傲于人;被人打后自称“虫豸”,以自己是“之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得意非凡;在赌博中赢来的一大堆钱被抢走,他用力在自己脸上打嘴巴,似乎打的是另一个人,仿佛报了仇,由此转败为胜;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虽然觉得是“生平第二件屈辱”,但随即忘得一干二净;在强者面前苟且偷生,在弱者面前逞强欺凌,分不清敌友。他的这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他想讨老婆,向吴妈求爱,一方面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明显地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所驱使,害怕断子绝孙;他严格执行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往往怒目而视,或说几句“诛心话”,或从冷僻处掷一块小石头。这也是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甚至当初听说了革命党,也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这是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正统思想在他头脑里的反映。

作为一个劳动农民,他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发觉赵太爷之流听到革命的风声惶惶不可终日,本能地感到革命大概是于他有益的了,不觉“神往”革命。但阿Q的“革命”实质上是贪婪的占有和盲目的报复,充斥着原始的复仇欲和非理性的破坏欲。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痛痛快快地占有地主的财物,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等等。总之,是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小说通过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鞭挞了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二)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对封建社会总崩溃时丑恶面貌的真实写照。阿Q形象是这一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他概括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的典型。

一、阿Q悲剧形象的根源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导致革命失败。这惨痛的历史,导致了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以及消极的反抗。启发农民的觉悟成为关系中国革命的大问题,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艺作品,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来鞭策和歼灭这些消极可耻的东西——精神胜利法,来解除妨害农民革命的障碍,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阿Q悲剧形象的粗线发展

之一章“序”内插入了一段“不准姓赵”的场面描写,揭露了未庄统治阶级对阿Q的残酷压迫,使阿Q连姓赵的自由也没有。首章便揭示了阿Q性格形成的早期环境。

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粗略揭示和刻画了阿Q身上的消极可耻精神胜利法。他以先前阔、见识高,受到 *** 时自轻自贱,甚至以忍让和健忘来摆脱苦闷。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揭示了阿Q思想上封建的妇女观。他既主张“严男女之大防”,又采用新式的“求爱” *** ,结果被迫答应了赵府所规定的五项条件:“赔罪、罚款、丢工钱和布衫,还被剥夺了劳动谋生的机会“。

第五章“生计问题”表现了阿Q在恋爱悲剧发生后的狼狈处境。“龙虎斗”和“偷萝卜”标志着他已经走上了一条比流浪、雇农更为不幸的崎岖之路。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侧面写了阿Q进城后加入盗窃集团的“中兴”遭遇,讽刺和同情兼备。

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以未庄这个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写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影响和失败。阿Q对革命的向往和假洋鬼子投机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折射出了阿Q命运的转折,揭示了阿Q的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的复杂心理和当时历史的限制。

第九章“大团圆”,借“大团圆”的虚名写出了阿Q的被捕、被审和被枪毙的结局是社会的必然,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批判了阿Q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病态。

从这九章的刻画中,不难看出阿Q性格复杂的根源:就是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也就是社会根源。

三、阿Q的性格形象的复杂性

(1)贫困潦倒却又爱慕虚荣是他性格的一个特色。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农村里的一个落后的贫苦农民,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甚至没有姓名,他虽然还和农业生产保持着似有似无,所受的压迫、奴役、伤害和 *** 却是最深重的。但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被着自尊自负的思想包袱,吹嘘过去的荣华,幻想未来的富贵——“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2)喜欢奉承、自高自大,却又受 *** 而无动于衷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特点。阿Q长的瘦骨伶仃,没有力气,可如果有人说:“阿Q真能做。”不管是嘲讽,是讥笑都和高兴。以为进过几回城,比未见过世面的未庄人多看了一些新东西,便瞧不起未庄人。当他看到城里人把三尺长三尺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不叫长凳而叫“条凳”,吃油煎大鱼头,不加半寸长的葱叶,却放上切细的葱丝,又觉得城里人笨得不如未庄人,他自然又比城里人略高一筹了。他的自尊自负不是一般的爱面子,是毫无根据的自高自大:因为头上生了“癞疮疤”,就忌讳“癞”这个音,谁犯了讳,便往往“估量以下对手,口呐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当怒目主义抵挡不住时,便搬出自己主观臆造的精神胜利法,想出“你还不配、、、”,挨了赵太爷的打,便想“现在的世界太不象话,儿子打老子、、、”,得意地唱起来,可见,可见,阿Q精神胜利法的“妙方”。在与被战败的时候,不感大批失败的痛苦,反而以胜利者自居;在受到 *** 的时候,心安理得,无动于衷,还以耻为荣,承受着悲苦的奴隶命运而毫无愤慨之感,可见,其奴性之深。

(3)忍受和健忘是阿Q悲剧性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摆脱苦闷的唯一出路。给赵家舂米,一直到点灯也没有怨言。因为向王妈求爱,被秀才骂“王八蛋”,还挨了几大竹杠,可他竟觉得似乎一件事已经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便动手舂米。知道赵家不给工钱,扣下布衫,逼他当棉被,押毡帽,弄得浑身上下只剩一条裤子,去赤臂磕头,也不反抗。明明过着可怜虫的生活,反而自命不凡,自鸣得意,而忘记敌人的凶残,瓦解自己的斗志,这就更使他难以振作,难以翻身。

(4)愚蠢无知和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是长期的封建压迫和小生产者隔绝分散的生产条件决定的,由于阿Q的不觉醒,竟至于对同命运的阶级弟兄和弱小者,如王胡,小D等人,采取鄙视和敌对态度。在这些人面前,他反而抖起了威风,不失时机的 *** 对方。自从阿Q发生了“恋爱悲剧”以后,小D又以阿Q事业上的竞争者的身份出现,并压倒了阿Q。阿Q和小D本来有着共同的利害,但阿Q看不清楚真正的敌人,误认小D为敌人,是小D夺去了自己的饭碗,结果一看见小D就眼红,扑上去伸手就拔小D的辫子,向小D身上倾泻晦气,在钱府的照壁前演出了一场“龙虎斗”。由次可见,阿Q界限不明,是非不清,也足见阿Q觉醒过程的曲折和复杂。

(5)封建的假卫道者身份是阿Q形象的又一方面。“阿Q本来也是正人,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为惩治他们,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从后面掷一块石头”。谁知“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还得飘飘然了,“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恶,假如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假如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这场恋爱悲剧撕破了阿Q的卫道面具,可见阿Q思想上的可悲与可怜。

(6)阿Q难以觉醒的奴性思想决定其必然的结局。在恋爱悲剧以后,阿Q陷入了失业的困惑,也就离开了那个合乎规范的社会轨迹。虽然他对封建社会环境失去了一切希望,但为了生计,他还是挺身走险——偷窃。但是他又不敢到赵府和钱府去偷金银财宝,只能到静修庵去偷萝卜,以至走上了到城里偷窃的道路,因此而中兴,走上了末路。从城里回来“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棉袄,看上去腰间挂着一个搭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路人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阿Q更是自鸣得意,向人们讲述他在城里的种种荣耀和见识。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的人,城里人将长凳成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而且女人的走路扭的不好看。在阿Q的得意忘形之中已经蕴隐了一种危机——赵家被抢,阿Q被无辜判处死刑。

(7)革命性、反抗性与落后性。盲目性的结局是阿Q复杂性格的主要特点。从阿Q的生活条件和阶级地位来看,他不可能安与饥饿和赤臂,而应当是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和热情的参与者。可是在封建正统思想的长期熏陶和封建制度的野蛮摧残下,他竟安命保守,不思反抗,缺乏自觉的革命要求,还对革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他曾经去欣赏专制者杀害革命党的罪行,并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对未庄的群众宣扬自己的见闻。

阿Q虽然这样的糊涂和不觉醒,但对他的革命性却给予了合理的肯定。在未庄。他受着残酷愚昧的封建统治,不能分辨是非,后来被从农业劳动者的队伍中排挤出来,已经成为一个流浪的农民。他的社会地位比农民更为不幸,当瞒心昧己的欺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麻痹和安慰作用,他马上要伦为生活最不稳定的流氓无产者的时候,他看到革命形式的迅速发展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丢魂丧胆地逃难,无恶不做的赵太也也失去了常态,他就从阶级对立的关系里推测,感到革命是好事,而能够从“深恶痛绝革命”转变为“神往革命”,从精神的反抗回到现实反抗的道路上来了。尽管阿Q这时对革命的认识还是很浅薄,还很幼稚,他的这种自发的行为也是盲目的,但从他对革命的敏锐反映与迅速行动中却看到了一个被压迫者急不可待的呼唤革命的暴风雨来冲刷封建制度垃圾的真诚愿望。

阿Q是带着自发的驳杂的要求接近革命的。他根本不了解革命的目标和纲领,他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理解革命,他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理解为旧式的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他就想趁机为所欲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他驳杂的革命观点。

阿Q是怀着欢乐、惊奇与骄傲的心情来迎接这场变革的。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他要求革命,渴望翻身的愿望不可动摇,又看到了其中还纠缠着许多糊涂的想法与落后的成分。他所要求的分财产、杀仇敌、找女人,代表了被压迫者在革命时期的普遍心理。阿Q要摔碎奴隶枷锁而站立起来,但因为界限不清,而竟然连阶级兄弟小D好王胡也一起杀掉,这种人报复的要求是错误的。

事实上,阿Q的革命只能是空想,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阿Q走投无路,激发了他的被压迫者的仇恨。

阿Q对革命的由喜而怨,由怨而恨的态度反映了他的革命要求被排除后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又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弱点。恰好此时,赵家被抢,阿Q就成了当上公民党还不到二十天,抢案就有十几件的把总政乱好挽救面子的屈死鬼了。他一直昏昏然,直到临行前,才无师自通的说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然而,这种渺茫的愿望,正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更高发展。

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贫苦农民,就是这样的糊里糊涂的活着,糊里糊涂的死去。

(8)口才使阿Q的地位提高,失误使阿Q命归黄泉。纵观阿Q的一生,可以说是被人瞧不起的一生,然而他的“口才”却确实曾不止一次的使他在未庄的地位获得明显的提高。就以他进城一趟回来向未庄作的几次“口才表演”来说,就使他“获益匪浅”。小说中写道:“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了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从小说中阿Q的多次“口才表演”中,不难看出,阿Q固然没有 文化 ,但其“口才”却实实在在是挺不错的。按理说,小说结尾,当抢劫巨人的冤案落到他的头上时,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口才据理力争,这桩冤案并不难推翻,因为他确确实实没有参与,而且官兵在他那里也没有发现赃物。但是,小说中阿Q一看到官府的大堂上坐着个“有来历的人”,于是便膝盖松软的下跪,口才也随之消失,结结巴巴且答非所问,引起了误解也不作分辨(不敢分辨),直到最后叫画圈就画圈,叫上刑场便上刑场,就这么丢掉了性命。试做一个不可能的设想,如果阿Q一看台上坐着的,并不是一个“有来历的”官老爷,而是王胡或小D,阿Q会如此不做分辨吗?或者,换一个地方,如果阿Q在面对官老爷时,就像“杨三姐告状”那样地昂头说话、据理力争,凭他在小说中已有过的多次成功表现的口才,他的脑袋,会为一个完全与他无关的“劫案”而落地吗?这也是其结局的一个原因吧!

四、总析阿Q的复杂性格好死因意义

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贫苦农民,他的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地位好冤死的悲惨结局,虽然除了革命之外无法改变,但由于他在主观上缺乏应有的民主主义觉悟,竟在受到压迫好屈辱之后,吧瞒好骗的逃路当做正路,吧反抗寄托于幻想之中,吧善辩的口才丢于失误之中。这种用麻痹自己的反抗意识,消解自己的反抗力量来追求精神上满足的病态心理,不能损伤敌人的分毫,缺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屈辱和不幸。

阿Q的精神胜利法记集中表现了小生产者思想落后、最消极、最可耻的弱点。作品刻画阿Q的愚蠢麻木的思想负累,召唤被压迫者迅速觉醒,从批判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流产,激发着人们去进行一次更坚决、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关于结合文本阿q的性格特点和试论阿q的性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END -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