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看到人性 有人能看懂易经

最后更新 :2023.02.13 10:43

大家好,关于易经里看到人性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易经读懂了人会怎样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谁知道从《周易》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天人合一”

《周易 》; 天人合一; 天之道;人之道

“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儒学中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它强调人与自然,即人类这个主体与自然界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人合一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 ”这四个字成为一个语词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但 “天人合一 ”的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明确地出现于《周易》中[1]。《易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天人关系,但已经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卦辞、爻辞尽管有许多地方记述的是人事,但也有许多地方记述的是自然现象,不但将人事与自然现象合在一起来说明吉凶,而且算卦时也往往拿卦辞、爻辞中所谈的自然现象来回答求问的人事问题,把自然现象和人事视为同类。孔子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人合一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一系列朴素而又精辟的思想。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天、地、人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无不通过天、地、人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根据《易传》的解释,八卦的性质、六画卦的构成和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比如八卦中乾的性质是“健 ”,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 “顺”,顺也是地的性质。尽管八卦取象可以灵活多样,但乾、坤两卦取象天地是主要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三画卦变为六画卦,也正是为了表达天、地、人的意义。六画卦的初、二、三、四、五、上六画中,五、上在上代表天,初、二在下代表地,三、四在中间则代表人。所以《系辞传》解释六画卦的意义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2]

至于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更含有天、地、人三才的意义。乾坤两卦居首,代表创生化育万物的天与地,其余六十二卦代表万物,而人则包含在万物之中。这些无不说明,人与其他万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尽管人已逐渐从自然之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但人的原本属性决定着,它能够保持本已存在的天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关系。

其次,充分肯定天与人的区别,肯定人的主体性,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和谐的基本前提。虽然人是天地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天与人毕竟是有区别的。《周易》认为,区别就在于人是认识的主体,而天是认识的客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而作为认识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周易》这本书的任务,不外乎就是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来帮助主体去认识客体,也就是帮助人们去了解天地之道即自然规律,同时也了解和认识人类本身。所以,《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都说明《周易》是 “天之道”和 “民之故 ”的反映,可以帮助认识主体来认识世界。[3]但大千世界变动不居,神妙莫测,对于人类来说确实难以把握,要达到天人和谐,还必须通过《易经》来提高对世界的实质性了解。《系辞传下》说的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讲的就是高层次的认识活动。那么“精义入神”和“穷神知化”是怎样的功夫呢 ?《系辞传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幽深不测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细微苗头。极深研几,才能精义入神并达到穷神知化的程度,才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圣人用《易》来认识世界,圣人是有思有为有自觉意识的,圣人的思想也就是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又通过《易》表现出来并传达给人们。由此,只有重视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天更重视人,看重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地位,才有可能达到天人的和谐。

再次,自然界有客观性的普遍规律,人的活动也有客观性的规律,人要服从于普遍规律, 这是《周易》“天人合一”观念的核心观点。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天地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不违背规律而乱动,所以才有日升月落、旦暮晦朔,四时交替,井然有常,绝无偏差,这就叫天地以顺动。人类社会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顺应规律,就会刑罚中而万民服,海晏河清,政通人和;反之,违背规律而为,就会政暗民叛,国将不国。既然天地运动和人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通或相同之处呢 ?《周易》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 (颐卦《彖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传》)[4]

很多相似的言论可以说明,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人的规律可在天的规律中找到依据,天的规律必在人的规律中得到反映。《周易》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它们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这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即三才之道。由此出发,认为衡量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系辞传上》说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 ,其实不仅圣人;君子、贤人乃至百姓,都是按照天地之道行事,不同只在于君子自觉而百姓自然。人类效法天地可以表现在几乎所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是人的品格。如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效法天地之德行,就要既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又能容民蓄众,厚德载物。又如小畜卦《象传》说:“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此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乾,乾为天,所以说“风行天上”。君子效法此种自然现象,当以道德教化行于朝野,以蓄积美德。如此看来,人的规律与天的规律有着同样的客观性,人也要服从于普遍规律。正是为了解决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如何才能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圣人才作了《周易》这部书。但简单地效法和遵循天道还不够,还要指导人们如何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争取更好的结果,即达到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关于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周易》还提出了“裁成辅相”的说法:天地交,泰。后 (君) 以财 (同 “裁 ”)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卦《象传》)

人遵循自然法则并非全是被动而为的,而应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和调整,使其与人类的要求更加合拍。深刻地认识自然和能动地协调自然相结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又次,人生的更高理想是天人和谐,即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这是《周易》“天人合一 ”思想所追求的最终境界。《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 况于鬼神乎 ?[5]

这段话是解释乾卦九五爻辞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 “大人”这个概念的,实际上阐述了人从主观上能够与天即自然界达到和谐一致的观点。所谓 “先天”, 即为天之先导 , 在天未发生变化之前就加以引导; 所谓 “后天 ”, 即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顺应天时而动。“与天地合其德”,正是人与自然界的互相适应与高度协调。实现天人合一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周易》的人生追求,也是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论语 ·为政 》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段孔夫子的自道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到四十岁时完成了自身向外界的学习,大体解决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成了“知者不惑”的智者。四十岁以后则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对客观世界由认识转入适应了;五十岁掌握了客观规律,即人的意志不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六十岁对一切闻见和遭遇都能够从客观规律上理解和接受了;七十岁呢 ? 就达到了随心所欲都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境界了。看来,孔子是用前半生解决了做人的问题,达到了君子的标准;而后半生则实现了自身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天与人的和谐,从而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的人生追求,从侧面证明了《周易》天人和谐之更高境界的品格。总括《周易》有关天人关系的上述四方面主要内容可见,《周易》认为人之道与天之道是绝对一致的、和谐的,自然规律与人的规律一致,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天的关系之主要问题在于人如何做到与天相适应而不相违背。《周易》不提什么制天胜天改造天的说法,也不认为人事由天定而无须发挥人的主动性。“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序卦传》),由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及万物,所以天有德、有善、有仁,而这个 “仁 ”就集中表现在大自然永恒的创造力之中 ! 你看:“生生之谓易 ” (《系辞传上》),“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咸卦 《彖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6]生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普及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周流不断。君子法天,将仁的精神推广于天下,泽及万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是多么和谐的境界,又是多么完善的人生 !

《周易》中蕴涵的 “天人合一”思想是自成体系的一个独立的哲学系统,它最早把天人关系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对待,认为天地人三才构成客观世界的实在内容,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能涉及的一切问题都包含在天地人三才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所以,《周易》的“天人合一 ”思想与古代其他思想家的“天人合一”观念都有所不同。

之一,它不同于道家老庄的说法。老子从总体上说也是“天人合一”的观点,但是却不重视天与人的区别,看不到人的有思有为的这一面,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 25章) ,就是要尽可能去掉人的主体性,将人完全回归到自然中去。庄子则更进一步,过分强调天而泯没人为,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 ·秋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 [7]。按荀子的批评, 就是 “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 ·解蔽》),已经走到 “天人合一”的反面去了。

第二,它不同于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天论》 )的人定胜天式的 “天人合一”。荀子强调人应该并且能够胜天,《周易》认为人与天本来就是统一和谐的,人的努力方向就是从实践和认识两方面来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谐。

第三,它不同于后世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同类、天人感应的 “天人合一”观。董仲舒把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一个整体,论证天人是同类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 ·阴阳义》),并进一步把阴阳、五行以及同类相感之类思想都加以综合利用,来附会成一个神学目的论的哲学体系。而《周易》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又重视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区别,把肯定天人之分作为追求天人和谐的前提。

第四,它和主张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的孟子 “天人合一”观也有明显区别。《周易》承认天道与人性有客观的一致性,《说卦传》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的“命”是天命即客观规律,“性”是万物之性,当然包含或者说主要是指人之性,这些话至少证明人性与天命是相通的。不过,人性问题说到底也只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完成和完善,是人如何做到与天相适合的问题,而不是无意识的天与人相适合的问题。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 ·尽心上》)。并据此论证天的道德属性包含于人性之中,天的法则根源于人间道德,天德寓于人心。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孟子的天人观被视为 “唯心主义 ”而遭到批判,原因也就在于此。孟子的天人观虽然也可看作是对孔子和《易传》的发展,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综而言之,《周易》经传含有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丰富最完善最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天人关系 ”思想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蕴涵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易经智慧~人性的弱点(人最可怕的另一面是什么?)

如何正确的修行和自见

如何正确的通过修行而自见。在每一个生命都具备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那就是对自我和自我以外世界的感知力,也可是说认知力。我们的生命中时刻面临着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也由认知带给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判断力和掌控力。但是往往在生命中,很多人虽然可以对外界具有一定的认知力,但是却对自我的认知力却非常的薄弱。很多时候一个人,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要难的多,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所造成的认知误区,一个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总是能够从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来辅助认知的判断,他所有的感知也是相对比较保守而单一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全部信息,因为生命既是集体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认识别人时,我们总是能够相对客观的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是旁观者清的道理。然而我们在面对自我认知的时候,很多人就失去了对自己感知的能力,或者说是这部分能力被无形的减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本体意识,在复杂的生命过程当中接受了很多无法由客观意识处理的信息,导致我们面对自我认知的时候总是从主观意思出发,而无法做到从客观意识去认知。为什么在自我意识体中主观意识会占有我们身体的主导权,因为主观意识是由我们本性当中的现实意识所引导的,现实意识是一种让人始终处在生命物质层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欲望,这种对物质层强烈的真实化欲望,造成了我们以自我为主的主观意识主导人生的导向。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自我意识,完全是受到非客观意识的引导,沉浸在欲望实体化的情绪当中。所以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自我认知误区。

在人类生命的 历史 过程当中,有很多人发现了通过有效合理的修行 *** ,我们可以对自我意识进行区别和掌控,从而达到的自见自明的客观意识层境界,这些 *** 也成就了很多强大的个体生命意识,乃至是强大的集体生命意识。这样的意识掌控能力,可以称之为命运之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跳出自我主观意识的物质实体化层面,而达到客观意识的非物质实体化境界,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命的原始本能就会被极大的释放和开发出来。犹如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创造,其中这些能够创造 历史 和影响时代变革的力量,往往开始于单个生命意识体的觉醒和对命运之力的掌控,从而影响到部分个体乃意识至集体意识力量的意识转化和统一。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推动了近二千年世界格局和人文 历史 的变革,一切 科技 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个体意识觉醒而影响到集体意识觉醒,从而造就的今日人类世界的空前盛世。

在选择正确修行的方式上,中华几千年所积累的经验可以说至珍至贵,最为经典而被无数成功者奉为至宝的修行方式就一个字“静”。如道家圣哲老子,庄子,列子,对“静”的意义更是推崇备至,视为万物之根,宇宙之基。后世贤明之士如诸葛亮,有宁静致远,静以修身的至妙之言,宋儒大家朱熹也有半日 *** 半日读书的学习惯,能够列举这样的人和事太多了,这些个体意识觉醒的共同点,无一不提到对“静”的重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也无一不是从“静”开始的,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之前宇宙的状态就是玄冥昏默,寂然不动,唯在静中一气兆萌,动欲其生,此自然宇宙之妙道,动静阴阳之妙用。阴阳明动静,万物皆具阴阳之性,人在生命初生时的状态如同宇宙太极初始,白昼阳动而发,夜晚阴静而定,随着生命的发育生长,而逐渐动欲其外而静不可内守,动则阳气外耗而阴气不能固守,内外失调最终动极而身死,阴阳散之归于自然。在静的状态下,我们通过对主观意识的有效控制,让客观意识接替主管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从而可以对自我认知有一个立体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对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能够在相对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改变,这就是自见后自明的原始意识觉醒状态。由此可知“静”对于生命体的意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生命的现实意识层在接受外界认知信息的过程中是出于主动形态的,比如白天阳动而发,人体的自我意识主动摄取外界认知信息,来满足自我主观意识层物质实体化的现实欲望需求,夜晚阴静而定,人体自我意识应该休息而原始本能意识接管身体,来修复和平衡自我意识形态下对身体产生的负荷。但是人在自我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迫身体自我意识不间断工作,从而导致人体原始本能意识体不能对人体进行相应的修复和平衡。这样的生命自然规律就会被打破,人体完全由我意识中的主观意识控制,而客观意识逐渐被消磨,以至于最后影响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于是这种状态下的生命体就出现了难以自见,自明的混乱意识层行为,对一切的外在认知,也开始出现非客观意识分析判断的认知。此时人的生命也基本处于非自然状态的恶性循环过程,最终直至死亡。

以上阐释了通过对“静”的修行体悟,是达到自见自明正确且安全的修行 *** ,生命应该是阴阳平衡,动静协调的运动状态,所以合理的对“静”的修行 *** ,是可以觉醒生命潜藏的本源智慧力量,能够在“静”的修行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感知自然宇宙的大道,就可以自见自明重视自我,掌握命运之力来重塑生命,成就自我意识在现实意识物质层的实体化欲望,这就是所谓的成功。了解了正确的“静“自见自明的修行 *** ,我们就可以在生命过程中,觉醒自我本源的力量,来辅助我们的生命走向光明和完美。

《易经》为什么能透视人性的奥秘

人体的所有器官、组织、细胞都是依据六十四卦结构密码程序生成的。(《周易密钥》)

易经八个字让你了解人性掌握人性

易经乃是群经之首,易经中有八个卦,纵观先天八卦从乾卦到坤卦的排序,若从人生的变化角度来分析,正好符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总体变化。

人所有的需求层次都是以八卦的排序而变化,比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层次更为细致,更为清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智慧如何理解人性的变化过程:

人性第1需求(乾):为八卦之首,为阳金,所以人性的第1需求就是外在的金,说白了,就是物质需求,要有钱、车、房、家庭等。因此当人在贫困的时候,跟他说什么都精神追求不一定听的进去。因为他最关心的是外在物质,理论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此时的人会不断努力,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性第2需求(兑):为八卦第2卦,为阴金,代表着内外的金,也就是内在的精神需求,人生价值观、成就感、宗教精神寄托等。当一个人不愁吃、穿、住、行的外在物质以后,就会失去目标、失去方向,更有人活着为了什么的想法,所以必须要找一些精神的寄托,来安慰心理的空虚。

人性第3需求(离):为八卦第3卦,为火,代表丽,受人观注,受人尊敬,受人赞美。当人有了钱、财之后,同时也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存大的价值,一定想让别人来关注自己,让自己受人尊敬。因此这层次的人,往往会表现的很夸张,会表现的特别有钱,往往身上都是金器之类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关注他,他也是正在想要表现的层次。

人性第4需求(震):为八卦第4卦,为阳木,代表人的强大的权力,震为雷,雷的权力是强大的。当人有钱、财,有精神思想,又受人关注以后,就会想到地位、权力。此时就会有不断的想要搞个人大代表、商会会长、协会会长、理事长之类的当当。而且为了这些目标会花重金、花很多心思、花很多的努力而在所不辞。

人性第5需求(巽):为八卦第5卦,为阴木,代表需要别人细心的关心,巽为风,风是很细致的,无孔不入,完全到位。因为有了权力、地位后,平常就会有很多时候的伪装,就得装的像那么回事,让自己更符合身份。可是回头过来,会感觉很累,因此会想要找一两个可靠的朋友,在不伪装的情况下细细的交流,而来平抚疲劳的身心。

人性第6需求(坎):为八卦第6卦,为水,代表柔情似水。当一个人在权力、财力、地位、影响度都有以后,自然是很不容易的,因此需求年轻的异性加以心理的呼应,让自己拥有年轻的感觉。所以一般的异性婚外情,此时最容易出现,女强人喜欢帅哥,男强人喜欢美女。不过这时候很容易出事情,很多的人因这种关系处理不当而最终失败。这才有坎卦的说法,坎就是人生的一道坎,能过去则平安,过不了则有危险。

人性第7需求(艮):为八卦第7卦,为阳土,代表小孩,是想让小孩能出人头地,当自己有成就以后,都想让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成功。有一句话,子承父业、母业,当父母亲的奋斗了一身,主要就是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不过也有一句话,富不过三代,往往富家子弟大部分有败家之风气。所以父母亲当自己上了年纪以后,就想要小孩能不败家,让事业做的更加成功。艮为山,又代表止,如果小孩不如发扬光大,则自己的事业就要到此为止;如果小孩能发扬光大,则自己的事业会攀过山峰,到达另外更高的层次。

人性第8需求(坤):为八卦第8卦,为阴土,代表内在的德性,当人什么都有的时候,就想让自己入土以后,后人能赞美自己,所以这时候,开始做善事、结善缘。这时候钱是数字游戏,要善于花,同时很多的时候,不再愿意出人头地,很低调、谦虚。所以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多的人会在这时候会一些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此时的人会拥有更多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以上八大重要需求是从一个平常的无名小卒到一位众人皆知的成功人士的转变,更是一个人努力奋斗到最后入土为安而为人称赞的整个过程。开始奋斗之时是自强不息,当回报社会时是厚德载物。从人很高调到慢慢的低调,从很想表现自己到慢慢隐退自己。这是一个修身、修心、修炼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人细细品味的过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