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论洪范五行择日 五行 洪范

最后更新 :2023.01.01 11:33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周锦论洪范五行择日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周锦论洪范五行择日以及洪范五行用法择日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风水择日基本知识

学习择日,首先要精通八字,明白天干与地支的生克制化关系;明白各字的旺衰情况。

其次,认识天体的运行规律,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三,认识24山与节令旺衰的关系,某山何时可做,何时不能做,旺者可做,衰者不可做,从而定出年、月。

其四,年、月为纲,日、时为果。择日,择日,选日尤其重要,选的日子要旺才能任财官贵,结合月令旺衰,结合主家生辰而定夺。

其五,择时,配合日子,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通常用时来吊动禄马贵人。

以上所讲,即是风水学入门基础知识-正五行择日基础篇也。

参考资料:择日基础篇二。其一,明白五行生旺墓库;其二,熟练十天干寄十二宫,明白旺衰;其三,认识干支五行;

1、正五行,二十四山之正五行,认识其阴阳;2、六十甲子纳音五行;3、洪范五行;4、天心五行;5、化气五行;6、九星五行等。

以上都是入门基础,不展开细说。认识基础后,再认识其用法就容易多了。

五行最早出自哪部书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洪范五行和卜筮的真实意义

《洪范》所讲的五行

冯友兰

“五行”通常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我们切不可将它们看作静态的,而应当看作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汉语的“行”宇。意指 to act(行动),或 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 Powers (五种能力)。

“五行”一词曾出现于《书经》的《夏书·甘誓》,传统的说法说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纪的文献。但是《甘誓》是伪书,即使不是伪书,也不能肯定它所说的五行,与其他有确凿年代的书所说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记载,见于《书经》的另一篇——《洪范》。照传统的说法,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武王克商以后,向商朝贵族箕子问治国的“大法”(《洪范》),箕子讲了这一番话,题为“洪范”。在这篇讲话里,箕子说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来,禹是传说的夏朝的创建人,据说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作者提到这些传说,都是为了增加五行说的重要性。至于《洪范》的实际年代,现代学术界倾向于定在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内。

《洪范》中列举了“九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我们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久,时阳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阳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所谓“庶征”就是各种象征。这些象征是:雨,阳光,热,寒,风。它们都必须及时。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来得很充足,各种植物就会长得茂盛而丰饶。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极多,或者极少,就会造成灾害。以下是吉庆的象征:君主的严肃,将随之以及时雨;君主有条理,将随之以及时的阳光;君主的明智,将随之以及时的热;君主的谋虑,将随之以及时的寒;君主的圣明,将随之以及时的风。以下是不吉的象征:君主的猖狂,将随之以连续的雨;君主的越礼,将随之以连续的阳光;君主的逸乐,将随之以连续的热;君主的急躁,将随之以连续的寒;君主的愚昧,将随之以连续的风。

在《洪范》里,我们看到,五行的观念还是粗糙的。《洪范》的作者说到五行的时候,所想的仍然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等,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作者还告诉我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大为发展了,叫做“天人感应”论。

有两种学说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感应的原因。一种是目的论的。它认为君主方面的恶行,使“天”发怒。这种怒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另一种是机械论的,它认为君主的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而前一种学说则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节选

《淇县热线》注:《周书》里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洪范》,相传是商朝人箕子所作。箕子曾为商朝太师,是 商朝奴隶主贵族中的开明人士,曾被纣囚禁。相传周武王克商以后,问箕子以天道,箕子给他 讲了“天地之大法...

刘向、刘歆关于《洪范》五行的理论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刘向(公元前79—公元8年)和他的儿子刘歆(死于公元10年)都是西汉末年的大学者。在许多学术工作中,刘歆完成了刘向的事业。

汉朝有几个有名的父子。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都是父子相传,在学术上作出贡献。班固继承他父亲班彪的事业,完成了《汉书》。这部书记载西汉一个朝代的历史学术和典章制度。其中有三个志,都是照抄刘向和刘歆的著作。

刘向生在一个有学术传统的家族。他的先祖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就是说,他们四个学生,都没有毕业就散了。到高祖的时候,浮邱伯到长安,刘交派他的儿子郢客和申公到长安,向浮邱伯继续学习,直至毕业。申公为《诗》作《传》,号为《鲁诗》。刘交也为《诗》作《传》,号《元王诗》。刘交的后人刘辟疆,“亦好读《诗》,能属文……清静少欲,常以书自娱,不肯仕”。他的儿子刘德,“少修黄老术……常持老子知足之计”(以上引文见《汉书·楚元王传》)。刘德就是刘向的父亲。这个家族,虽然也是汉朝的宗室,但有一个学术传统,可以上接荀况及黄老。班固作《汉书》,把刘向、刘歆的传附于刘交的传后,统称之曰《楚元王传》,大概还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血统相传。

《汉书·刘向传》说:“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为凤兄弟起此论也,然终不能夺王氏权。”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洪范五行传记》)。刘向作这部书的目的,是警诫成帝,叫他不要过于信任王凤;这是有为而发的。《汉书》的《五行志》,就是以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为其基本内容。

在《汉书·五行志》中,有“经”,有“传”,有“说”,又有“刘向以为”,“刘歆以为”等。“经”是《洪范》原文。“传”是汉初经学家伏胜所作的《洪范五行传》。“说”是当时“博士”的解释。“刘向以为”等是刘向等的推论比附。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主要的就是这些推论比附。

刘向的书,把可能有的政治上的错误分成许多类,把可能有的灾异也分成许多类,然后把这两类本来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出现了某类灾异,就是由于政治上有了某类的错误。这就是所谓“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刘向又把从春秋以来出现的灾异和当时政治上的错误联系起来,作为对照,以证明这些说法的正确。这就是所谓“连传祸福,著其占验”。刘向的《五行传论》可以说是一种灾异大全,是汉朝“天人感应”的思想的百科全书。

《汉书·五行志》说,刘歆的《五行传》,跟刘向的《五行传》很有不同。照《五行志》所记载的,那些不同,都是细节不同,不是原则性的不同。在这一方面,刘歆也还是宣传“天人感应”。

这是向、歆父子的第一期的著作。对于刘歆说,这是他早期的著作。

卜筮正宗:

《洪范·五行》研究综述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著作。现在史学界普遍承认其成书于周初,作者为箕子。

“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洪范”就是“大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宪法,但两者又有不同,宪法是国家提出的有强制力的法律,《洪范》是箕子口述概括的治国方法。既是大法,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政治角度去解释九畴。其中二到八畴都显而易见的是政治策略。第九畴——“五福”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是治政方法呢,因为王可以用五福来劝导臣民,达到治国目的,只剩这第一畴——“五行”,让人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洪范·五行》的内容: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接下来再来看一段学者们常用的论据:

“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以待旦,前歌后舞,假如上下。咸日:`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卜者,万物之所滋生一(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以下简称此段为《尚书大传》)。”

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1.《洪范》五行表现了一种天道观、社会观以及人生理想。2.《洪范》五行强调的是统治者应当控制哪些基本资源,而不是说明世界的构成元素。3.从两个角度解释《洪范》五行,一曰:经验规律,二曰: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第一种观点的持有者是殷绍基先生,他这样说:我以为《洪范》中的五行,不仅“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言及功用及性质”;更重要的在于它表达了作者的天道观、社会观以及人生理想的看法,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哲学的某些特色。这是说的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非人力所能抗拒的。事物的客观规律,只能为人所发现、掌握和利用,而不能为人所制造、改变和违背。他认为《尚书大传》明显地说明五行的思想,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为群众所掌握了。

第二种观点的持有者是胡新生先生。他说“《洪范》的五行观只是一种政治观念而不是自然观或世界观;它强调的是统治者应当控制哪些基本资源,而无意说明世界由哪些元素所构成。”他用先秦时期流行的“六府”佐证了他的观点。《左传》文公七年记载,缺解释《夏书》“九歌”时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其一:“六府”不一定是夏代就有的概念,但至少在春秋人看来它的起源相当古老。“六府”概念表明,春秋以前人们曾把水、火、木、金、土与谷物并列,认为五行的性质与谷物并无两样。“六府”中的“谷”显然没有世界基本元素的意义,与“谷”并列的五行自然不会例外。其二:缺将正德、利用、厚生三条政治原则与“六府”并列,意味着“六府”也是从政治角度提出的概念。把水、火、木、金、土当作宝藏,把控制此类宝藏作为一项政治方针,就此而言,《洪范》的“五行”和缺所说的“六府”完全相同,它们都没有涉及世界构成问题,都反映了一种原始质朴的政治观念。

胡先生还证明了《洪范》原属《商书》,因为《左传》三次引用《洪范》文句都是称作“《商书》曰”。后来,《洪范》被归到《周书》中,为什么呢?因为后人加了序,序是周武王访箕子,所以只能归到《周书》。这么一来,序中明显带有世界要素或世界基本秩序之意的“五行”就与第一畴中的“五行”分列开来了,两者各有各的含义。

另外,胡先生还为我们分析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怎样作为立国必须资源而存在的。”“水”:建国必须依山傍水,是政治常识。例如:周人祖先公刘率族迁豳时“观其泉流”;“火”:官府的“火令”、“火禁”;“木”:春秋各国“山林之木,衡鹿守之”的制度;“金”:“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夏朝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中有小型铜器出土,说明夏铸九鼎并非虚构,所以“金”是贵族地位的象征和道具;“土”:《孟子·尽心》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与胡先生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詹剑峰先生等。

持有第三种观点的是白立超先生。他认为“五行”的发现和提出是夏族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对自然规律的经验理性发现,同时也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可以笼统地称为“天则”或“天道”。

以上,是关于五行及其特性各家的说法,我个人赞同并接受胡新生先生的说法,他的文章解开了我一开始的疑惑。但对于五味的说法,还没有看到极具说服力的说法,希望以后可以学习到关于“五味”更专业、精准的解释。

参考资料:

1.《洪范的夏政诠释之维——“五行”、“念用庶征”两畴经意新探》白立超,《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3期。

2.《洪范里的五行是构成万有的五种基本元素吗?—与金景芳先生商榷》詹剑峰,《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3.《尚书·洪范五行的舆地文化意义》康建军、刘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4.《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李学勤。

5.《从洪范“五行”到“五德终始”——一个经学问题的哲学考察》高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6.《关于洪范五行说》殷绍基,《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7.《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丁四新,《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关于周锦论洪范五行择日和洪范五行用法择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