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象理专著 易经象数著作

最后更新 :2022.12.2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易经象理专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易学象数论pdf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是一本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经典。

扩展资料: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帮忙推荐几本解释周易的书

易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先天自然之图:

河图:

洛书:

先天八卦方位:

后天八卦方位:

八卦取象歌:

八卦解: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

《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

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

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

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

,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

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

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

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

象数派及义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

,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

《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

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

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

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

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

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

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

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

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

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

,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

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

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

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

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

《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

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

.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

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

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

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著《周易正义》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

(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

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

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

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邵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宋遂以图说易之风盛

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著《易传》为《周易》杰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

象数易合著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

。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

《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

》,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

.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

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著层出不穷

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

,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

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

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

总之,《周易》历代名著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

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周易》历代重要著作

一、《周易》研究,侧于注释的历代著作选列

《子夏易传》 为说易之书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传》 相传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郑康成注一卷,汉.郑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徵。

《周易释文》 唐.陆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传》 宋.程颐。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

《周易本义》

宋.朱子撰。

《易说》 宋.赵善誉。

《周易经传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

《周易傅义》 清.朱轼。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栋。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学》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

《周易古经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侧于发挥的历代著作选列

《易纬.乾坤凿度》 汉.郑玄注。

《易纬.乾凿度》 汉.郑玄注。

《易学辨惑》 宋.邵伯温撰。

《易小传》 宋.沈该撰。

《易璇玑》 宋.吴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辞》 宋.项安世。

《周易总义》 宋.易祓。

《易通》 宋.赵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渊。

《周易要义》 宋.魏了翕。

《易说启蒙小传》 宋.税以权。

《易学启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义》 宋.董楷。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

《易原奥义》 元.宝巴。

《周易衍义》 元.胡震。

《周易爻变义蕴》 元.陈应润。

《周易大全》 明.胡广。

《易用》 明.陈祖念。

《易象》 明.黄道周。

《易象解》 明.刘濂。

《六交原义》 明.金瑶。

《周易生生真传》 明.俞国人。

《易灯传》 宋.无撰名氏。

《易解心灯》 明.蒋士龙。

《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启运。

《读易辨疑》

清.李开先。

《易象数理分解》 清.谢维岳。

《周易现象》 清.李光地。

《周易笔谈》 清.杭辛斋。

三、周易图解选列

《周易钩隐图》 宋.刘牧。

《易图说》 宋.吴仁杰。

《易图通辨》 宋.雷思斋。

《周易图说》 元.钱义方。

《易纬.坤灵图》 汉.郑玄

《周易旁注图说》 明.朱升。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

《周易卦变图传》 明.吕怀。

《伏羲图赞》 明.陈弟。

《易图亲见》 明.来集之。

《易芪图说》 清.潘咸。

《易图疏义》 清.刘鸣坷。

《周易后天归图》 清.黎由高。

《易图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专著选列

《太极图说》 宋.周敦颐。

《易数勾隐图》 宋.刘牧。

《河洛定仪赞》 明.俞国人。

《河洛真传》 明.俞国人。

《河图发微》 明.陈士槐。

《河图洛书原舛编》 清.毛奇龄。

《河洛先天图说》 清.刘天真。

五、周易考略、训诂、占筮选列

《周易经传训解》 宋.蔡渊。

《古易音训》 宋.吕祖谦。

《周易文诠》 元.赵访。

《卦变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订估》 明.何楷。

《读易考原》 元.萧汉中。

《卦变考略》 明.董守谕。

《周易象训》 清.姚球。

《周易校勘记》 清.阮元。

《周易策辞考》 近代.李镜池。

六、周易占筮之书

《易林》 汉.焦延寿。

《京氏易传》 汉.京房。

《玄珠密语》 唐.王冰。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

《皇极经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书》 清.毛奇龄。

《周易古占法》 宋.程迥。

《奇门遁甲符应经》 宋.杨维德。

《易塞通变》 宋.雷思。

《遁甲演义》 明.程道士。

《奇门遁甲占验》 明.程道士。

《星学大成》 明.万民英。

《星占三卷》 明.刘孔照。

《星命总括》 明.耶律纯。

《奇门遁甲》 明.无名氏。

《黄帝奇门遁甲图》 明.无名氏。

《通占大象历星经六卷》 明.无名氏。

《易学筮贞》 清.赵世时。

《六壬大全》 郭御青著。

《六壬指南》 陈公献著。

《六壬大全》 无撰著人名氏

学习易理看什么书好?

1.入门 南怀瑾:《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 殷旵、珍泉...

2.进阶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孔颖达:《周易正义》 黄、张二位先生的《周易译注》

想学易经先看什么书好

想学易经可以看《易经杂说》、《易经讲座》、《简易经》、《黄帝内经》。《易经杂说》这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易经讲座》是一部讲解《周易》记录的书本。《简易经》讲的是自然现象及道理,中医与人体健康的知识。《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易经简介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张善文的《易学》著作

易学著述十二种(含获奖情况)简介如下:

01、《周易译注》(1989.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04、2007各有修订本重版。)

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1987.4),第四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等奖(1990.10),及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1.4)。

此书与作者之先师黄寿祺教授合撰。全书52万字,对《周易》经传本文进行了全面注释,并将之译成通俗规范的现代汉语,另附有69篇总论、400余则说明,是一部译、注、论三结合的研《易》专著。

02、《周易辞典》(1992.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修订版。)

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9)。

此书121万字,为国内首部个人单独编撰的《易》学辞书。包括《周易》经传要语、易学常识、易派易例、易辞衍用、治易名家、易学要籍等各类词目凡4608条。书首列易学重要图表29幅,书末附《分类词目表》及《词目汉语拼音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5年6月重版,封面用顾廷龙先生题签,内容颇有校正修订。

03、《周易:玄妙的天书》(1996.7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7.6上海古籍出版社简体版,2008.7纳入“国学基础教程”修订版。)

全书18万字,选编《周易》经传中最典型内容汇成一帙,分“易喻阴阳”、“易明人事”、“易长于变”,“作易渊源”、“明易本旨”、“治易途径”等六章进行阐释论述,对于青少年读者研读《周易》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04、《周易入门》(1991.11香港学林书店,1998.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

此书10万字,分13个专题介绍易学基本问题,为指导《周易》研究的初步入门读物。

05、《周易研究论文集》四辑(第一辑1987.9,第二辑1989.8,第三辑1990.5,第四辑1990.5,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四辑与作者之先师黄寿祺教授合编,共165万字,收入本世纪初至80年代的重要易学论文159篇。第一辑侧重考据学,第二辑侧重象数学,第三辑侧重义理学,第四辑侧重以新的观点研究《周易》。是海内外第一套集中反映本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分类易学论文集。

06、《象数与义理》(1993.5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台北洪叶出版社重版。)

此书24万字,为张岱年主编《国学丛书》中的一种。着重就历代《易》说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详加论述,以揭明中国《易》学史上这两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07、《易经初阶》(1996.1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此书20万字,凡18章,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11章,展示读《易》的一系列基本常识;外篇7章,分别从文学、美学、史料学等方面阐明《周易》经传的价值。总其内外两篇,皆属步入《周易》研究殿堂之最初阶梯,故以“初阶”为名。

08、《周易与文学》(1997.9福建教育出版社。)

此书22万字,围绕《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探析,既评析了《周易》经传自身的文学、美学价值内涵,又对《周易》经传之于古代文学乃至文艺理论、美学思想的影响或启迪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探。

09、《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1998.8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分为两书重版,一是《历代易家考略》,一是《历代易学要籍解题》。)

此书36.6万字,著者在博览精读众多易学著作及其它经史子集群书的基础上,以时代为序,略考历代易学名家的姓氏里籍、生平事略,并着重评析其易学成就;又列述历代易学著作,论定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并着重分析其内容的是非得失。本书对全面了解两千多年来《易》学史上纷繁复杂的成果,明其是非,知其得失,以进一步拓展、深化当代《易》学研究,有所帮助。

10、《周易学说》(2002.1广东花城出版社。)

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11)。

此书59万字。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原为著者未刊手稿,以行书抄成,引录历代易说近四百家,并参以作者见解,阐述《周易》经传之旨,学术价值甚高。全书之点校整理,凡历八年之久,体例严密,考校精审。

11、《洁静精微之玄思》(2003.4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2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重版。)

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11)。

此书23万字。为作者在海内外学术刊物(或出席有关学术会议)所发表的某阶段学术论文之精选。所论多集中于研讨《周易》经传大旨及各方面理趣,其中有对《易》义的衍述,有对经传文字的考论,有对历代《易》家的评说,有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更有对《周易》影响于文学、美学、文艺理论诸领域的多角度阐述。本书对于哲学、文学、历史各学科的研究宜有良好的学术裨益作用。

12、《尚氏易学存稿校理》(2005.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获福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4),及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12)。

此书185万字。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全书包括尚氏遗存的书稿五种:《周易古筮考》十卷、《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凡六十九卷(书后附录吴承仕《检斋读易提要》一卷、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七卷,合此二种计之,则共有七十七卷)。全书校理,以作者所遗各书稿本为主校本,参取诸类初刻本、续补本、后印本、抄写本以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互为勘订,务使前后一体,条例明晰,卷次贯畅。按,尚秉和先生系晚清进士,曾受业于曾国藩之高足吴汝纶,入民国后吏隐于内务部,兼任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又讲学奉天萃升书院及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著述甚丰,为现代易学泰斗。此书将尚氏最具创获的易学著述集中整理出版,且校订精密严谨,实足以嘉惠社科研究界,津逮后学。

学周易要看什么书,请大家介绍下好吗

汉代:

郑玄《周易郑康成注》、《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

杨雄《太玄》。

焦延寿《易林》。

东方朔《灵棋经》。

京房《京氏易传》。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魏晋:

陆绩《陆氏易解》。

王弼《周易注》。

郭璞《葬书》。

唐代:

孔颖达《周易正义》。

李鼎祚《周易集解》。

史徵《周易口诀义》。

郭京《周易举正》。

李通玄《新华严经论》。

瞿坛悉达《开元占经》。

杨筠松《青囊奥语》。

李虚中《李虚中命书》。

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

宋代:

刘牧《易数钩隐图》。

倪天隐《周易口义》。

欧阳修《易童子问》。

张载《横渠易说》。

邵雍《皇极经世》、《梅花易数》。

程颐《易传》。

邵伯温《易学辨感》。

陈瓘《了翁易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

耿南仲《周易新讲义》。

张浚《紫岩易传》。

李光《读易详说》。

朱震《汉上易传》。

郑刚中《周易窥余》。

吴沆《易璇玑》。

都絜《易变体义》。

林栗《周易经传集解》。

程大昌《易原》。

程迥《周易古占法》。

朱熹《周易本义》。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

李衡《周易义海撮要》。

张栻《南轩易说》。

赵彦肃《复斋易说》。

杨简《杨氏易传》。

项安世《周易玩辞》。

杨万里《诚斋易传》。

方闻一《大易粹言》。

吴仁杰《易图说》。

吕祖谦《古周易》。

林至《易裨传》。

王宗传《童溪易传》。

李过《西溪易说》。

李心传《丙子易学编》。

蔡渊《周易经传训解》。

魏了翁《周易要义》。

李杞《用易详解》。

董楷《周易传义附录》。

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

司马光《潜虚》。

徐子平《徐氏珞琭子赋注》。

元代:

俞琰《周易集说》。

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疏》。

吴澄《易纂言》。

黄泽《易学滥觞》。

王申子《大易辑说》。

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

董真卿《周易会通》。

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

明代:

来知德《周易集注》。

黄道周《易象正》。

何楷《古周易订诂》。

魏濬《易义古象通》。

焦竑《易筌》。

智旭《周易禅解》。

万民英《三命通会》、《星学大成》。

刘伯温《烧饼歌》、《奇门遁甲秘籍大全》、《奇门遁甲金镜宝鉴》。

耶律纯《星命总括》。

清代:

张惠言《周易虞氏义》。

李光地《周易折中》。

孙奇逢《读易大旨》。

王夫之《周易稗疏》、《周易内传》、《周易外传》。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仲氏易》。

胡渭《易图明辨》。

惠栋《易汉学》、《易例》、《周易述》。

赵继序《周易图书质疑》。

焦循《雕菰楼易学》。

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

杭辛斋《学易笔谈》。

江永《河洛精蕴》。

丁寿昌《读易会通》。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

张尔岐《风角书》。

胡煦《卜法详考》。

民国:

熊十力《乾坤衍》。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金景芳《易通》。

丁超五《科学的易》。

苏渊雷《易通》。

皮锡瑞《经学历史》。

江绍原《易卦如何得名》。

李镜池《周易探源》。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丁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

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

现代:

刘大钧《周易概论》。

刘正《推卦易知录》、《大易象学解析》。

沈宜甲《科学无玄的周易》。

邹学熹《中国医易学》。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屈万里《汉魏两晋南北朝易例》。

朱伯昆《易学哲学史》。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斠理》。

陈立夫《易学应用之研究》。

杜而未《易经以月神宗教为基础》。

唐力权《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的时代意义》。

郑衍通《周易探原》。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