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烹饪 易经 饮食

最后更新 :2022.12.16 18:04

大家好,关于易经与烹饪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易经与食品的关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国烹饪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我国烹饪技术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时期,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又革新炊饮器皿,使菜品质量得到提高,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这一时期,烹调原料比以前大有增多,如稷、黍、麦、菽、麻籽“五谷”,葵、藿、薤、葱、韭“五菜”,牛、羊、猪、犬、鸡“五畜”,枣、李、栗、杏、桃“五果”,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五味”,说明了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

烹饪中的动植物原料很多都是人工驯养和栽培的,并已成为主要来源,选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一时期,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烹饪舞台,不仅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这一时期,菜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一方面,出现了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等烹饪方法,烹调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宫廷宴“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两饭六菜组成,具体名称是:肉酱油浇大米饭,称为“淳熬”;肉酱油浇黍米饭,称为“淳母”;煨烤炸炖乳猪,称为“炮豚”;煨烤炸炖母羊羔,称为“炮牂”;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称为“捣珍”;酒糟牛羊肉,称为“渍”;类似五香牛肉干,称为“熬”;烧烤肉油包狗肝,称为“肝”。

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时期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如意八珍等,都由此而来。

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新的饮食制度。如从夏王朝开始,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华夏大地许多重要城市酒肆兴盛。

因此,夏商周时期,在我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个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中的烹饪技艺成绩斐然。

至明清时期,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清代“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我国烹饪技术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满族烧烤、茶点和汉族经典菜肴组成,菜品达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三餐进餐,通常要三天才能吃一遍。

再加上奢华的制作原料、精湛的烹饪技艺、开席时宏大的场面及隆重的礼仪,使满汉全席成为我国古典宴席之冠。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赋予满汉全席一种独特的魅力,更使满汉全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说到烹饪就不能不说说厨师,因为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

周易里关于做饭的句子

鼑卦:

第一爻,鼎颠趾,未悖也。做饭前锅里剩菜先倒出来,做新菜。

第三爻,〖原文〗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做饭不能把家里所有东西一顿全做了,得给以后留点,这样才能度过饥荒。

第四爻,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锅要放稳,别弄倒了,否则饭菜洒了浪费。

第五爻,鼎黄耳金铉,利贞。好锅做饭更顺利。

《易经》第五十卦 鼎卦人生启示:刚中自守,革故鼎新

《易经》第五十卦 鼎卦 火风鼎卦 离上巽下

鼎卦卦辞:鼎:元吉,亨。

卦辞释义,本卦辞的意思是:十分吉祥,亨通。

人生启示:刚中自守,革故鼎新

鼎卦位于革卦之后,《序卦》中这样分析道:“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最能变革的事物是鼎。鼎在古代为炊煮之具,使生食变为熟食,没有比此更彻底的变革了,所以接着要谈鼎卦。

鼎不但是煮食物的器皿,古代也将鼎看作代表君王权威与供养贤士的器皿。鼎上的花纹,有镇邪的作用,有时也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以显示法律的庄严。改朝换代后,新登位的君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铸鼎,颁布法律,以象征新朝代的开始,并表示吉祥,朝代改变也称作“革鼎”。《杂卦》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可见先革后鼎,才是真正的去旧更新。

鼎卦,是异卦相叠,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鼎卦象征革故鼎新。下卦为巽,上卦为离。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代表稳重,是富贵与权威的象征。鼎卦代表的是稳定和培养。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鼎卦象征革故鼎新

鼎卦是说卦体的形状像鼎。巽为木,离为火,组成鼎卦,表示火在木上燃烧,便于烹饪。圣人用鼎烹饪是为了祭拜天帝,而大量的烹饪食物,是为了供养圣人和贤者。巽为风而无所不入,离为火象征光明,如果这些特点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的耳聪目明。巽为风在下,而风是很柔软的,顺着卦体向上行动,只要行动适中,就会受到刚强者的相应,因此最为通达。

占得此卦者,已经具备开拓事业的各种条件。个人条件很好,聪明冷静,但要注意应以端正的态度去为人处世,严于律已,无轻举妄动和邪思,刚中自守。要注意培养和吸收人才,为己所用。要与有才德的人合作,这样更利成功。

中国的烹饪起源和发展

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含烹调生产和饮食消费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烹饪一词,最早见于2700年前的曲籍《易经·鼎》中,原文为“以木巽火,亨饪也。”《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在宗教迷信外衣下,介绍当时社会状况,保存了一些古代朴素辨证法的思想。“鼎”是先秦时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庙里的香炉,初为陶制,后用铜制,还充当祭祀的礼器。“木”指燃料,如柴、草之类。“巽”的原意是风,此处指顺风点火。“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成熟,也指食物生熟程度的标准,是古代熟食的通称。“以木巽火,亨饪也”就是:

将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添加清水和味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由此可知,烹饪这一概念在古代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调味品以及烹制方法诸项内容,反映出奴隶社会时期先民生活状况及其对饮馔的认识。还由于古代厨务没有明显分工,厨师既管做菜,又管做饭,还要酿酒、造酱、屠宰、储藏,因此烹饪一词,在古代实际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烹调,制作菜肴、食品的技术。一般包括原料选择、粗加工、细加工、临灶制作、用火、调味以及装盘的全过程。烹调一词,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如陆游《剑南诗稿·种菜》:“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这时的“烹”加热烹炒,“调”即配料调味。烹调工艺,是制作各类食品的全部加工技法及其流程的概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烹饪原材料制成可口的食品,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对烹调原料进行切割、组配、调味和烹制,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的规范方法。

易经中既济卦含义

《直方周易》既济——治大国若烹小鲜

【本经】既济 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查阅网上解读《易经》的资料大部分都认定《既济》卦表示的是已经过河,认定爻辞“曳其轮,濡其尾”说的是过河的是一个拉着车的动物,认定爻辞“濡其首”说的是该动物在拉车过河时弄湿了头。笔者认为这些解读与《既济》卦的原义相去甚远,应予正之:

古人观象作易, 例如:【屯】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震,为雷。其卦象有雷雨之义。生活中表示雷雨将至,人们必定屯驻下来,故此卦为“屯”;又如【蒙】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卦象是山下流出泉水,由于人们见识浅经验少不知水出自何处,表示人们尚处于蒙昧之中故此卦为“蒙”。

再看既济卦的卦象是水在上,火在下,卦象如何体现的是过河?

实际《既济》卦辞里的“亨”读作Pēng是“烹饪”的意思,地球人都知道烹饪都是水在火上的,正与卦象符合;爻辞中的“濡”ér同“胹”。是烹煮食物的意思。

真正能读懂《易经》的人就会发现《易经》乃是周文王写给他的继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指导书,此水在火上的《既济》卦,是《易经》作者周文王采用生活中烹饪时要对烹饪要素中的水火全面进行调节的典型例子,告诉他的继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提醒他的继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思考可能出现的弊病事先加以防备。

现将既济卦有关章节详细翻译如下,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本经】既⑴济⑵ 亨⑶小⑷,利⑸贞⑹,初⑺吉⑻,终⑼乱⑽。

【译】本经{烹饪过程中对水火等要素进行}全面调节。烹饪是微细的事物,能顺利地促使食物美好,起初阶段就做得正确,烹饪过程中对水火等要素进行全面调节,始终不间断地处理。

注释;⑴“既”全;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⑵“济”《汉语大词典》调剂;弥补;补益。《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文选·曹植〈求自试表〉》:“功勤济国,辅主惠民。” 李善注引《尔雅》:“济,益也。”(“调剂”《现代汉语词典》:②调整,调节。调节:在程度或数量上进行增减,使适合。)

⑶“亨”通“烹”,烹饪。《史记·韩信传》:“狡兔死,猎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⑷“小”微细的事物。《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

⑸“利”使顺利、得到好处。《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⑹“贞”良善;美好。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马非百注释:“奸贞,下文又作'奸真’,皆指钱言。奸钱,人民私铸的钱。贞钱,封建国家官铸的钱。”

⑺“初”起初,开端。《说文》:“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

⑻“吉”美好,善。《诗经·召南·野有死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善:好的,美好的;做得正确;令人满意,完善的;高明的,有本领的。)

⑼“终”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战国策·魏策》:“愿终守之。”

⑽“乱”治理。(处置,处理,料理。)《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武王有乱臣十人。”

烹饪的演变?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 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 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 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 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 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 "(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 "(烧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贵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科举考试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来。

OK,关于易经与烹饪和易经与食品的关系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