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地理 易经中的地理

最后更新 :2022.12.07 21:06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易经讲解地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易经讲解地理的知识,包括易经风水地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易经中东西南北的方位是怎么分的

   易经中东西南北的看法跟我们现在看地图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一样的,刚好相反,具体是:

  1、东方(震卦,后天八卦的左方)是指地理(地图)上的西方。

  2、西方(兑卦,后天八卦的右方)是指地理(地图)上的东方。

 3、南方(离卦,后天八卦的上方)是指地理(地图)上的北方。

  4、北方(坎卦,后天八卦的下方)是指地理(地图)上的南方。

《易经》是怎么知道天文地理的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易经的产生本身就是通过长期观察而总结得来。本身就是对于世界规律的一种总结。

易经解(四 方位解)

第三节

方位的含义

易经除了考量阴阳的构成基质,阴阳基质的叠加运动,构成的基本物质现象的归纳之外,还注重方位这个空间要素,因为天地是有空间架构的。

伏羲发现了天地的方位,称为先天八卦方位。以上下左右为判别标准。

到周文王的时候,人的认识更加注重于地面的开发,毕竟天空除了日月星辰和风云变幻之外。其实对人影响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发现了地理的方位,以东西南北为判别标准,称为后天八卦方位。

也有可能在伏羲的时代这两种方位都被发现,只是周文王之前运用先天八卦方位比较多,因为那时的二十四个节气尚未完善固定下来,所以对天体运行的方位比较依赖,这个结论可以在《尚书》中的《尧典》、《禹贡》中得到印证。到周文王时,二十四节气基本固定下来,人类的活动从天上回归地面。所以后天八卦方位就成为了广泛运用的方位。

这样看来,先天八卦方位属于判定二十四节气的运行规律的方位系统,今天的学科属于宇宙天文学的范畴。后天八卦方位属于判定地球自身变化规律的地理环境学的范畴。

不同的观测目的,对八卦阴阳变化和八卦现象变化的取象判断是不同的。

因为伏羲和周文王都已仙逝。我们无法询问他们当年的架构理念,所以只能从现存的架构来推断他们的理念。

这样的推断当然是不够完美的,就好像医生解剖尸体一样。灵魂已经消失,解剖的只是灵魂当年运行的架构,分析架构,可以窥见灵魂的影子,但并不是灵魂本身。难免是有偏差的。不过我们今天的生活应由自己的灵魂做主,所以也不必完全地再现伏羲和周文王的灵魂。

所以,我们就观卦明义,毕竟天地还是在的。

第四节

先天八卦方位

上为乾下为坤,人站立便是顶天立地。人在中间。为五。人数为五。头加四肢。为五。

先天八卦正向与背向,分阴阳。姑且定义正向为阳,背向为阴。先天八卦方位有两个变化顺序。阳先天八卦方位和阴先天八卦方位。

阳先天八卦方位

正上方为乾,天空,支配包容的力量。

左上方为兑,沼泽,凹陷融合的力量。

正左方为离,火焰,背离扩张的力量。

左下方为震,雷电,震动击打的力量。

正下方为坤,土地,承受生长的力量。

右下方为艮,山脉,隆起支撑的力量。

正右方为坎,水流,隔离围困的力量。

右上方为巽,风雨,攻击腐蚀的力量。

阴先天八卦方位

正上方为乾,天空,

右上方为兑,沼泽,

正右方为离,火焰,

右下方为震,雷电,

正下方为坤,土地,

左下方为艮,山脉,

正左方为坎,水流,

左上方为巽,风雨,

第五节

后天八卦方位

坐北朝南为阳,坐南朝北为阴。

阳后天八卦方位

正北方为坎(正后方),水流,

西北方为乾(右后方),天空,

正西方为兑(正右方),沼泽,

西南方为坤(右前方),土地,

正南方为离(正前方),火焰,

东南方为巽(左前方),风雨,

正东方为震(正左方),雷电,

东北方为艮(左后方),山脉,

阴后天八卦方位

正北方为坎(正前方),水流,

西北方为乾(左前方),天空,

正西方为兑(正左方),沼泽,

西南方为坤(左后方),土地,

正后方为离(正后方),火焰,

东南方为巽(右后方),风雨,

正东方为震(正右方),雷电,

东北方为艮(右前方),山脉,

我推断,伏羲的先天八卦方位应该是相当于今天的黄道面,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应该相当于今天的赤道面。

引用现代天文学对黄道面与赤道面的知识。

黄道在民间历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现今仍常说“黄道吉日”,就是一个例证。所谓黄道,指的是太阳每年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动一周,所形成的一个大圆,它不同于天赤道。黄道最初称为“黄道规”,在战国《石氏星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公元1世纪刘向所作的《王纪论》中也有“日月循黄道”的说法。黄道在古人心目中,实际上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轨道。黄道与赤道相交,交角历代取值多在23.9度与24度之间,交点分别被作为春分点与秋分点。而距赤道最远的两点分别被称为夏至点和冬至点,冬至点在赤道南,夏至点在赤道北,当太阳从赤道南运动到赤道北时经过春分点,从赤道北运动到赤道南时,则经过秋分点。

天球上黄道南北两边各9°宽的环形区域。黄道带中有十二个星座,太阳在一个月内总是出现于同一个星座中,按照星座的排列次序,每一个月通过十二星座中的一个,太阳通过黄道带的轨迹被称作黄道。

地球的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并不重合,而是有一个交角(二面角),就是黄赤交角。在公元2000年,这个交角为23°26′21″。

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这些点是在地心天球上。

黄道和天赤道的两个交点之一为白羊宫第一点,即春分点,第二个交点为天秤宫第一点,即秋分点,这两个点合称二分点。

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之一为巨蟹宫第一点,即夏至点,第二个交点为摩羯宫第一点,即冬至点,这两个点合称二至点。

《易经》中对“地理”一词是怎样解释的

1.在《易经·系辞上》中对“地理”一词有如下论述:“易与天地准,故能弭纶天地之道。仰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 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在这段话里,地理就是地貌的意思。

2.《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妈仗义)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风水家认为仗义为始祖,皆源于此。在后世的演变过程中,知天文地理、长于地理皆指精通水文地质地理之义。

3.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离为火为太阳,坎为水为月亮。

坤也者,地也。——《易·说卦》 坤(ku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易经》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是什么

讲的是理、象、数。用变易,简易,不易三种看法去读。从形式和方法上看,易好象是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OK,关于易经讲解地理和易经风水地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