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大一的婚姻不好(女大一的婚姻好不好)

最后更新 :2022.07.2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女朋友了吗?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你张阿姨家的儿子,比你小几岁都结婚了!”

“女孩子年纪大了,可不好找对象...

一到过年,你是不是就被,七大姑八大姨的,这些催婚宣言吓得不敢回家了?

为什么不适合结婚?

老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处于农业社会,农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才有大量的产出。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因此,在当时,传宗接代便成了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一思想经过长久的演化,便成了一种植根于,大部分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中的一种潜意识。

父母们总是觉得孩子就应该在合适的年纪,找个合适的人结婚,好好地过日子才是最要紧的事。而且他们也坚信,自己有责任让孩子早日结婚生子。

然而,现在的时代却是多元化的时代,用梁永安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男女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不光是只有结婚这一条路子。

就比如性关系,在100多年前仅仅只是代表生存和繁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欧美性开放,有人甚至将它定义为“娱乐”。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在这种巨大的思想差的碰撞下,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90后0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被集体、家庭的包裹突然变成以自己为中心,必将导致很大的差异和变化。

也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种可能性,因此,互相之间特别缺乏一种精神共识和认知。”因此,他认为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

结婚难,爱情成了奢侈品

据统计,自2013年到2020年,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持续下滑至813万,2020年同比下降了12.2%!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结婚了?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首先,婚难结。

据一项统计,按照上海女孩的要求(高收入、有房子、有户口、有颜值等等),400个上海男孩中,只有1个符合标准。这一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差不多。

在以前,喜欢一个人很简单,而现在,需要想的东西很多。当然,这也代表着社会在进步,因为“人类社会都是,在对生活丰富多元化的想象中,才逐渐进步的。”

传统社会的人没有复杂的想象、没有沉淀,也没有对生存的理解,而现代社会的人却敢于想象,这样才能找到符合自己内心的方向。

其次,是对爱情的坚持。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以前大家更注重传宗接代,觉得能好好过日子就行了,感情嘛,相处久了,以后也能慢慢培养的。而现在,大家更注重现实以及生活质量,认为结婚就一定要有爱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精神的追求。

在如今这个高离婚率时代下,两个人在一起,不再是,柴米油盐柴米热炕头就完事了这么简单,父母的催婚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不再是给他们寻找幸福,而是在挖坑!

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就像一道道程序,吃饭、生娃、养娃,完全没有情趣可言,而好的婚姻,有感情的婚姻,才是灵动的,有温度的。

父母催出来的婚姻,必然是没有幸福且危机重重的。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并且,催婚也是父母的一种呵护

婚姻是一种缘分,不能勉强,该来的总会来。在父母那个年代,却不存在缘分一说,找个人好好过日子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就像他们不能理解我们如今坚持爱情,渴望灵魂伴侣一样。

但是,作为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因为父母催婚的背后,包含的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以及呵护。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父母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经济落后,在他们的艰苦打拼下,才有了现如今这个经济繁荣、思想先进的时代,才有了我们这一代安逸、舒适、宽松、自由的生活。

复旦大学教授:90后和00后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他们那一代既有他们的贡献,也有局限,我们这一代,同样也有我们的贡献和局限,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局限与局限进行碰撞,而是让彼此之间的贡献相遇。

从人的心理上来讲,父母那一代人的思想已经牢不可摧,因此,想要他们做出改变确实比登天还要难。

但是,我们这一代还年轻,思维也比较活跃,我们虽然不能向父母做出妥协,但是,我们却可以灵活一点,用一种大家都觉得很温暖、很美好的心情,与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是最好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