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忌日可以做结婚办酒日吗(杨公忌日能订婚吗)

最后更新 :2022.07.23 22:01

在城乡建设中,民居建设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中原与边陲,山区与水乡,民居建设风格差异很大。鲁西、豫东、冀南地处中原,民居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鲁西地区为例,对民居建设的特点与源流略作剖析,以便从中探索农村住房建设的发展规律。

村庄

村庄就是散布于各地的民众聚居点,它由原始社会的部落演化而来。农民以土地为生存之本,以村庄为食宿之所,世代相传,进化缓慢。鲁西人家乡观念很重,恋乡情结无术可解。“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热土难离,穷家难舍”;“出外一里,不如家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俗谚给这种乡土观念作了最好的注脚。在省内,同为鲁西人便觉格外亲近;出了省,一提“山东人”便自然成为“老乡”;到了国外,都是中国人便如同一家人;将来到了月球或火星上,大概一提“地球人”便成了同祖同宗的血亲。乡土情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特点,只不过在鲁西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罢了。

鲁西多平原,人口密度又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容易被拉近,这可能是鲁西人好认“老乡”的原因之一。如果在山区,住户散居于山坡上,山沟两边的人“对面能喊话,相聚走半年”,彼此关系的亲密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鲁西地区村庄的稠密度很大,有的村庄不断扩展,渐至两个或几个村连在一起,最终合成了一个村。村庄的最初选址多与自然环境有关,高亢、土地肥沃、靠近河流与交通要道是最基本的选址条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村庄的最初形成多带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即同姓立村;后来随着宗族的兴衰变化和异姓人的“跳槽”迁入,才形成了许多复姓村。鲁西一带村庄规模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一个村只有几户,有的一个村聚居数千人。为便于管理,官方往往把几个小自然村合成一个行政村,或把一个大自然村分成几个行政村。鲁西的村多以村、庄、屯、楼、庙、家、营、寨、海、沟、口、铺、桥、行、堤、园、集、炉、寺、窑、疃、镇、山、坡、固堆、堂、滩、坑、头、店、厂、场、官目、坞、州、科、坊、河等命名,其共同名称是“村”。村名多冠之以姓,这是以姓立村的明证。经过千百年的变迁,如今一些以姓取名的村已经名不副实,多数村形成了众姓杂居的局面。

鲁西的村庄布局多是“南北胡同东西街”,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平原地区多南风、北风有关。人口多的村常有前、中、后街。因为街道为东西走向,故多数村庄的形状东西狭长。旧时村庄的街道无统一规划,多为自然形成,故街道多弯曲,且宽窄不一,房屋建设前突后陷,犬牙交错。近几年不少村庄搞了街道规划,但落实起来困难不小。尽管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宅基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固守的却是“老宅基不可变更”的旧观念,使拓宽取直街道遇到了不少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手里钱多了,年轻人大都到村外圈地建房,村中的老宅老房多是年老人“留守”,有的甚至长期闲置,形成了“空心村”。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基层干部想改变现状,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旧时的村庄,中心位置多建有关帝庙等供祭祀用的建筑,村头则建有土地庙。建国后土地庙拆毁,关帝庙多改为学校等公共设施。旧时几乎每个村中都有取土形成的大坑,下雨时,雨水顺街道流人坑中。有的坑长年不干,给村民养鹅鸭洗衣物提供了方便。后来由于排水系统畅通,加之地下水位下降,各村的大坑一年四季素面朝天,蓄不住水,不但村民们的鹅鸭变成了旱鹅、旱鸭,连妇女们洗洗涮涮也不得不靠家中的压水井或跑到村外找机井。旧时村中人畜用水靠的是公用砖井,砖井多设在村中或村头,汲水靠辘轳、桔槔或井绳,村民将水挑到家里以大缸贮之备用。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砖井渐趋干涸。八十年代初家用压水井出现并迅速普及,条件好的村自办了自来水。近年来,自来水已成为农家用水的主要水源。

旧社会,少数村庄建有土围子,目的在于防止土匪和散兵游勇骚扰。建土围子时挖土形成的环村沟积水后称“海子”,是护卫村子的又一道屏障。现在土围子已鲜为人知,有些村子筑起了围村路,栽植了围村林,使村庄的自然环境日趋美化。

旧县城周围的村庄多小而分散,边远地区的村庄多大而集中,这与安全因素有关。县城周围安全系数较大,村子小些也不用害怕;边远地区,匪盗容易孳生,故必须聚集成大村,才能使坏人作恶时有所顾忌。

院落

鲁西一带农村,几乎家家有院,院墙成了家内与家外、这家与那家的唯一物质界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县城的机关家属院只有大院没有小院。由于条件限制,一排房子大家分而居之,房门即是院门。八十年代后,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机关家属院也形成了大院套小院的独特结构。多了一道院墙便增加了一道障碍,住独院时与住通排房时相比,邻里之间的往来明显减少。

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崇尚“智圆行方”,故院落的设计也多是规规矩矩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不论建于街道以北还是街道以南,院子的主方位都是坐北朝南,这符合北半球的地理特点,也是中国人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共同习惯。不过,由于测量技术上的差异,有的村的建房略偏向东南,有的村则偏向西南。在看日头判时辰的年代,偏向东南的村午饭吃得早,偏向西南的村午饭吃得晚,其时差常在一个小时以上。临河的村庄往往顺河堤走向建房,方位观念不强。一般人走进村子,很难辨清方向。莘县樱桃园乡的道口和阳谷县的大小迷魂阵都存在这种情况,历史上还由此演绎出了许多有趣的传说。迷魂阵村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进了迷魂阵,秀才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日头天上转,方向随时变。好象把磨推,老路转到黑。”这是对无规则村庄建设感受的真实写照。

鲁西农村的院落建设具有向阳性、封闭性、紧凑性、实用性四大特点。向阳性是说所有人家皆以北屋为正房,正房最高,南屋最低,即使冬天,院子也能得到较充足阳光;封闭性是说院子多为四合院结构,即使只有北面有房,其他三面也要有墙,整个院子只有大门可供出入,有后门者极少;紧凑性是说院与院紧密相联,左右邻居只有一墙之隔,前后邻居往往以前面一家的正房后墙为界,不再另砌院墙,邻里之间真正是此呼可以彼应,鸡犬之声相闻;实用性是说院落设计不重华美重实用。大门的设置以出入便当为标准,厕所多放于偏僻隐蔽处,正房为居室和客厅,其他房子的安排视情况而定,处理原则是方便实用。

对于农民来说,院子是自己的一统天下,是个小社会。不用出院门,吃喝拉撒睡一切问题都可解决。厨房厕所家家都有,不少人家的院子里还有猪圈、羊圈、兔窝、鸡鸭窝和大牲畜棚。院中一般都有粪坑,用于贮存污水和积肥。有机动三轮车和小拖拉机的人家还有专用车棚,既可保护车辆,又能防盗。压水井几乎家家都有,村中的砖井大都废弃,“井台会”早已唱不成了。

在一个院子中,最好的房是北屋,其次是西屋,均适于住人。东屋西照日头,太热;南屋阴暗潮湿,都不是作卧室的材料。俗谚说“东屋南房,不孝儿郎”,就是这个道理。按老传统,长辈住正房,儿女住偏房。现在住房多了,晚辈也进入正房和老人平起平坐;个别人家青年人开进正房,“老不死的”被打入偏房,这无异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滑坡现象。

旧时的院墙多用草泥筑成,顶多下面有几层防潮砖。还有一些院墙纯用土夯造,墙面长出苔藓之后,倒也耐碱耐冲。富裕人家的院墙虽然也以草泥作主体,但上有盖瓦下有砖,其坚固美观程度决非纯土墙可比。近几年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农村中纯砖院墙渐多。

在院门建设上,旧时只有富裕户比较讲究:高高的门楼;油漆门扇,上有门楣、门纂、门头板,下有高门槛、石门枕,前有栓马桩、上马石,内有门闩和腰栓,既气派又坚固。家中有大车的户所建院门特别宽大,俗称“过车门”。临街做买卖的商户往往设计成“栅板门”,开张时可将活栅板一块一块地顺上下滑槽卸下。院门内多有影壁墙(亦称“照壁”),使院子更加严密。影壁墙上以字画作装饰,美观又大方。至于贫穷人家,住房尚难建设,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和物力在院门上下功夫。中等户有双开门,下等户用独扇院门,最贫困者往往用木栅栏权充院门,只能挡挡猪狗而已,对人来说形同虚设。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建筑材料的进步,农村多数院门建设都上了一个档次,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院门宽大,可供机动三轮车和中小型拖拉机出入;二是铁门明显增多,木板门渐被取代;三是外观装饰渐趋美观。不管院内建设如何,院门总要讲究些。门脸和影壁墙大都用瓷砖粘贴,从直观上便一下子给人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

在庭院的绿化上,鲁西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院中多植枣、石榴、葡萄等干鲜果树,庭院经济发展较快。用材树以槐、杨、榆为主,多植于院前屋后和空闲宅基上,并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原因是“桑”与“丧”谐音,不吉利;“柳”与“流”谐音,屋后栽柳有财源流失之嫌。近年来,农家庭院中种竹养花者越来越多。

屋室

在鲁西一带,住房质量的提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按主要建筑材料划分,大致有土、砖、水泥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进步的缓慢,以土为主建筑材料的阶段持续时间最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数千年中,农房建设基本上都处于这种十分原始的阶段。农房建设的进步,在结构、墙体、房顶、地面、门窗五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结构 旧时正房多为三间,两明一暗,即两个贯通间,一个暗藏间,也称“隐间”,无外门。两间正房者一般都为通间。房间设计面积较小,一般进深四米,间阔三米,无廊厦。有的在山墙外附建一个屋顶呈一面坡形的小屋作厨房或盛放杂物用,远远看去像挎着一个篮子,故称“挎屋”。厢房面积更小,一般为两通间,每间长宽各三米左右。厢房与正房之间的夹道不得大于三尺,信风水的人认为夹道大了“脱气”,不吉利。大门置于东厢房或西厢房南端,以厢房南山墙为影壁墙;建有南屋者则将大门置于南屋的东头或西头。只有大户人家将大门楼置于南边正中处,两边挎建“耳房”。鲁西农村的这种建房结构传承千百年,一直没见多大变化。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宅基面积的扩大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不少农家的正房结构开始变成“明三暗五”,即一排房子只有三个外屋门,看起来是三间,实际上是五间,当中的三间有廊厦,每间房的进深为5至6米,间阔增加到3.5米以上。为了使院子通风透光,两侧建厢房者不多,建南屋者更少,标准的“四合院”在今日鲁西农村已很少看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一些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开始在农村出现。

墙体 旧时,中等以下农户建造墙体的主要材料是草泥,墙基部分用五到十五行砖;贫穷人家干脆一个砖都不用,全部用草泥垛成墙体。在砖十分缺乏、价格又比较贵的年代里,即使墙基用砖也本着能省即省的原则,先用条砖砌成空槽,再用碎砖烂瓦将当中填实,俗称“填楦”。为防草泥将内空的砖基撑坏,砖基上面铺一层干草,然后再垛草泥。墙体垛到一定高度时要停几天,待下部变硬后再垛上部,以防下部坍塌。这种做法俗称“晾茬”,一面墙至少要分三次筑成。泥筑的墙体大都较厚,一般在一尺八以上,这种墙很利于保温,使室内冬暖夏凉。

随着烧砖业的发展和商品砖价格的下降,从六十年代起农村建房用砖逐渐增多。先是用砖柱将木梁架起来;然后是砖包窗、门口;再后是屋子的四角砌成砖柱,称“四角硬”;接下来是砖包山墙,砖包后面;最后发展成全部用砖砌成的“浑砖”墙。改用纯砖砌墙之后,墙体厚度便减了下来,一般后墙、山墙厚37公分,其他墙25公分。砌墙的粘合剂最初用灰土,后来用石灰膏,现在有不少地方已采用水泥、石灰、砂子三合一的砂灰浆。有的还将外墙全部用水泥抹平,或者用水刷石、瓷砖加以装饰,墙体的坚固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

房顶 鲁西的民居多为平顶房,除学校等公共设施外,少见瓦房。农民习惯于把平展的房顶当作小晒场或存放玉米穗、地瓜干之类;夏季,房顶是纳凉的好去处,有的人甚至喜欢在房顶上过夜,贪图那种南风北刮的宁静与清凉。旧社会的大富户和少数喜欢标新立异者建瓦房作居室。旧时用的是小青瓦,俗称“小瓦”、“布瓦”(因瓦上有布纹)、“鱼鳞瓦”(因其形状如鱼鳞);后来改为机制红瓦,亦称“洋瓦”、“大瓦”、“平瓦”。在农民心目中,瓦屋和楼一样一直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平顶房也有三六九等。最简易的平顶房以梁、檩承重,秫秸登顶,秫秸茬作檐。秫秸上面铺草,草上面压土,其重量相当可观。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都要未雨绸缪,给房顶上一层泥。以后如发现漏雨,随时撒盖瓦碱土。瓦碱土性易板结,遇水结成硬壳,雨水不易下渗。如此上来盖去,房顶往往达一尺多厚。所以土顶房要求梁、檩要硬,梁稍细者要辅之以柱,帮助承重。再好一些的平顶房用苇笆代替秫秸簿子,或者檩上架椽,用“八砖”登顶。苇笆耐沤,寿命长;“八砖”登顶可保持房顶平展,但对梁、檩、椽的质量要求较高。“八砖”是一种薄型砖,因其八寸见方,故称“八砖”;又因其能代替苇笆,亦写作“笆砖”。这类房顶草土层较薄,上面往往以灰渣捶顶,形成一层耐水冲的硬壳。捶顶之后,便不用年年泥房。近几年预制水泥板在农村大行其道。用预制板作房顶,省去了梁、檩、椽、笆等构件,造价并不太高,坚固性却大大增加。唯一的缺点是隔热性差,处理不好还会漏雨。不过从总体来看,预制板作顶利多弊少,农村建房已普遍采用。

地面 旧时的农村,除少数盖得起瓦房的富户以八砖铺地外,多数民居的房内地面都是土的。八十年代开始有砖铺地面,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不少人搞起了水泥地板,且有逐渐普及之势。九十代年末期,农村有些青年结婚,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在新房里铺设地板砖。不过从总体来看,还是以砖铺地面和水泥地板居多。

门窗 旧时农村房屋的门窗多系木制,且形制较小。门为木板门,门上多设“亮窗”。亮窗的功用有三:一为使门与窗的上沿取齐,外观好看;二为通风透光;三为便于家燕出入。亮窗与过木之间的空隙,俗称“燕路”。窗多为木棂窗,窗小棂密,通风透光性很差。有的人家在山墙较高的位置开三角形小窗通风。后墙一般无窗,少数人家正间的后墙安装小吊窗。老房子门窗都透风撒气,冬季室内室外温度相差无几;近几年带铁棂的玻璃门窗在农村已普及,密封与保温性皆较好。但正间仍为双扇门,不开窗。有的家庭为增加正间的透光性能,开始使用“连窗门”,即在门的两边各挎一扇窗,门与窗连为一体。进入新世纪,使用铝合金门窗者开始出现。

建筑禁忌

民间建筑中,有许多不约而同的禁忌。这些禁忌,有的来源于代代相传的旧习,有的来源于风水先生的说教,虽然缺少科学依据,在民间却是笃信不疑。现举几例,以收存史之效。

住宅选址 住宅选址以高亢向阳为要,高亢可避水患与潮湿,向阳可得温暖。选址最好面水靠山,前面无河,水塘亦可;后面无山,塔、岗或高地亦可充数。背水建房,乃民间大忌。

正房建设 正房应该高于配房。前后院的正房,必须前低后高。如果前房建高了,后房应在房顶上另砌一砖屋,以高过前房。

配房建设 三面配房之中,应该东房最高,南房次之,西房最低。东西配房与正房之间的距离以三尺为宜,太近谓之“憋气”,太远谓之“脱气”。配房的进深,不得超过正房一间的宽度,否则谓之“侵主”。正房忌西宽东窄,这种情况叫“白虎探头”、住户会短命。

院门建设 院门应略高于配房。院门的出路一方应该有配房,且必须与配房相连。院门正对正房门者,必须有影壁。正房的山墙或后墙与大门不可正对丁字路,否则应镶嵌“泰山石敢当”条石。胡同两侧的院门可正对,宜大小相同,同宽同高,不宜相错,相错谓之“咬牙”。

厕所建设 厕所应建于院子的四角,不可紧挨院门。厕所以隐蔽为要,不可建于冲要处。按五行说法,春不建东门,夏不建南门,秋不建西门,冬不建北门。

上梁 梁是一座房屋牢固与否的关键,故需精心选择。一般说来,槐木、柳木不宜做梁,因为这两种木头阴气太重,做梁晦气。质脆易折的木头也不宜做梁,这当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上梁之前,不得说不吉利的话,更不准在梁木上跨来跨去。上梁前要先祭梁,并系上红绸,贴上“上梁大吉”或“上梁逢黄道”之类的红纸条。

开工日期 开工要讲究太岁方位。太岁就是木星,如果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就会招致灾难。至于太岁何时在哪个方向出现,须由风水先生测断。太岁又叫“三煞”。“三煞”即动煞、灾煞、岁煞,“三煞”在哪个方向出,哪个方向便不宜建房。农村建房的开工时间讲究杨公忌。杨公即宋代术士杨救贫,杨公忌日每月一天,从农历的正月十三日开始,每月递减两天,其后依次为二月十一日、三月九日、四月七日、五月五日、六月三日、七月一日、八月二十九日、九月二十七日、十月二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杨公忌日,百事禁忌,当然更不宜开工建房。至于建房具体日期的选择,按八卦和天干地支说又有很多讲究,一般人很难搞懂。总之,听风水先生的话便一切不错。风水先生们也就是指望这种匪夷所思的说教赚些散碎银子贴补家用。

门窗设置 一般说来,门窗的上沿应该同高。但门太高有碍观瞻,窗太低对采光不利,为此,多在门上设亮窗,以与窗子上沿取齐。另外,不管南房与北房、东房与西房,均不可门门相对。按农村迷信说法,门和窗不可乱改,素有“窗改门,要死人”、“门改窗,不死也有伤”之说。

其他禁忌 按古代相书的说法,住宅建设有二十四忌,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一忌院门冲配房墙角,冲了谓之犯五鬼路,须建影壁以破之;二忌东南正门开东北后门,犯者谓之绝命路;三忌厕所开在大门旁,犯者主老翁身心不净;四忌厨房远离正房,犯者主老翁伤;五忌正房一间一厦,犯者主三年不免哭声;六忌正房的左右耳房后墙突出于正房后墙,犯者主伤丁绝后;七忌开东南或西南门而无南房,犯者招祟;八忌配房直顶正房,犯者主少男多伤;九忌配房在山墙开门,犯者主兄弟不和;十忌南房不留北窗而留南窗,犯者主子孙忤逆;十一忌正房过高,配房过低,犯者主出孤寡;十二忌正房两头开窗,犯者主家庭不睦;十三忌南房用横梁,犯者主百事不顺。以上诸条,俱是风水先生说教,其中是否有一定科学道理,尚待考证。

看更多